读三国使人明智,的确,读三国使我们认识了许多英雄,使我们心潮澎湃。但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关羽独自镇守荆州,抵挡曹操和孙权两大势力,使刘备在攻打西川时有一个坚实的后方,并且攻打樊城,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立下了不世之功,并留下来了华佗刮骨疗伤的故事。当我们读到关羽遇难,求救与刘封,刘封不救,但是刘备与诸葛亮也没有派兵相助,心中不由涌现出一种凄凉、愤慨之情。
有一种说法是刘备与诸葛亮故意不救关羽,与东吴、曹操一样要关羽死,关羽死,曹操、东吴放心,特别能使刘备安心。话说关羽为保护刘备的两位夫人降操后,被封为汉寿亭侯,关羽欣然接受了这个封号,因为关羽读春秋,明大义,忠心于国家,而不是个人,当关羽经常嘟囔自己是汉寿亭侯时,刘备心里最不舒服,这也是两人的价值观不同,最终的奋斗目标不同。当刘备取下西川,众臣下要拥戴其做皇帝,但是那是时汉献帝还在,别别扭扭的自封汉中王。
汉中王大喜,即差前部司马费诗为使,赍捧诰命,投荆州来。云长出郭,迎接入城。至公廨礼毕,云长问曰:“汉中王封我何爵?”
古时尊卑分明,君臣有别,当刘备的使者到达荆州后,关羽直呼汉中王,说明关羽对刘备自封汉中王心中不服,刘备得知,心中自是十分不快,为了稳定自是要想方设法解决问题。于是诸葛亮给刘备出主意,封关羽前将军,出兵樊城,进攻曹操。
孔明若不使关公取樊城,则荆州可以不失;即欲使公取樊城,而另遣一大将以代公守荆州,则荆州亦可以不失。
关羽立即看出这是一手借刀杀人的好计策,让你有苦说不出,不出兵,你违抗军令,出兵,必败无疑。但是关羽狂妄自大,目中无人,一意孤行,虽然才开始取樊城,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刮骨疗伤,流传后世,但在东吴、曹操的明处出击,刘备暗处使绊子的结果下,功亏一篑,身首异处。我们大家想一想,你刘备要关羽出兵,为什么不派一位得力干将替关羽镇守荆州,如赵云,哪怕是黄忠,东吴吕蒙都不可能白衣渡江,攻占荆州,使关羽失去后方,无可立足,兵败身死。
还有一种说法是关羽兵败求救于刘封,刘封不救,孟达想救但刘封不答应也就不救。关羽无法舍近求远求救于西川刘备,而此时刘备的主要兵力都在汉中,汉中离荆州太远,远水解不了近渴,就算是消息传到成都,刘备在下命令到汉中,又得多少时间,所以不是刘备不救,实在是鞭长莫及,救不了。我倾向于第二种说法。
在蜀汉的战略上,让关羽守荆州,主要防守的是曹魏,而不是孙吴;孙吴是盟友,是用来联和的。
汉中之战开始之前,蜀国特遣使于吴,定下了分荆州而治的联盟条约;而且这个条约关羽是知道的。但是刚愎而又高傲的关羽并没有遵守这个条约,而是开始采取拖延,然后是威胁的态度,致使这个条约名存实亡,自树强敌埋下了祸根;
关羽身处魏、吴夹击的险境而不自知,反而轻易地发动了北伐之战,其目的一是与汉中形成两路攻魏之势,二是为了震慑孙吴。这显然是一种军事冒险行为。然而曹操虽惧而未乱,遣使与孙权达成了密约;孙权因受辱而生恨,并没有被关羽的气势所吓倒,以致曹操加强了力量而孙权毅然决然地袭取了荆州。关羽穷途末路之际,终成身首异处之鬼。
自古“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荆州与成都相隔千里,通讯是很困难的。关羽被刘备授予了在荆州的专断之权,事实上关羽也只能专断,不可能事事都请示。象北伐这样的大事,我估计关羽还是会请示的,不过他的请示也许还在路上,而他已经“光荣”了,哪里还有派救兵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