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回答,我不得不不得不写出很长的篇幅。
要明白中医的理论要从《黄帝内经·素问》说起,关键在于——素
而要知道素就必须知道先天五太。
好中医的根源在道家,先天五太也是其中的理论。
首先不得不说!!!黄帝内经是中医的必读书籍之一,为什么?因为黄帝内经记载了中医的理论。由于黄帝内经里面基本上没有药方,所以后世学医的人不是很重视黄帝内经,认为只要懂得药方组成就可以给人看病了,这种想法是浅薄的。
说实话,现在的一些中医药大学的老师和教授们没有几个真正看黄帝内经,黄帝内经课不过是就是作秀而已,这一点十分痛心。亲爱的读者们,你们知道老师们怎么教授黄帝内经的么?在中医药大学其实很简单,就是照本宣科,念一遍古文,然后根据上面注释解释一遍就完了,学生们根本学不到中医,更不用说黄帝内经里面所蕴藏的奥秘。
首先来说,黄帝内经的原名叫做黄帝内经太素。太素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要用这个词?可能大家听说过黄帝内经太素这个词,但是不理解什么是太素。说道太素,又要扯开一点话题,因为这个太素必须要了解先天五太:
分别是太易, 太初, 太始, 太素, 太极。
先看太易:《易纬乾凿度》和《列子》都说∶太易,未见气也。张善渊《万法通论》说∶太易者,阴阳未变,恢漠太虚,无光无象,无形无名。寂兮寥兮,是曰太易。太易,神之始而未见气也。太易就是宇宙的本源!这个时候没有阴阳的变化,没有任何状态形象,但是说它虚无的,但是确实存在。只能用”神之始”(我也不知道这个层次是如何的)来表达。
太初:《列子》说∶太初者,始见气也。张善渊则认为∶太初,都有名无实,虽变有气,而未有形,是曰太初。太初,气之始而未见形者也。太初来说,出现了气 (炁), 不是现在所说的空气氧气之类的(我尚且没有这个认知),但是根本没有物质的实象(而未有形)。这个气也就是道家的先天一炁,混沌(太始) 之前的形态。
太始:《易纬乾凿度》:太始,形之始。张善渊则说:太始者,阴阳交合,混而为一,自一而生形,虽有形而未有质,是曰太始。太始,形之始而未有质者也。不要以为太始就是物质演化成我们能用肉眼看到的状态,还早着呢。太始其实就是混沌状态,先天一炁转变成阴阳交合的一种状态。就是指阴阳两分却相互交融,这里的形不是指的我们用肉眼看到的形体!而是一种状态。这个太始状态是一种阴阳未分, 相互交合, 宇宙未生的状态,开始变得细化起来,不像先天一炁那么纯了。这是多元分化的一种趋势,一种源头。
太素:《列子》将太素定义为质之始。张善渊认为: 太素者,太始变而成形,形而有质,而未成体,是曰太素。太素,质之始而未成体者也。(质是属性的意思, 质之始就是属性开始出现。)(而未成体, 说的是还没有出现我们能用肉眼看见的形体。) 这里说的质是本质的意思,说明什么呢,就是物体的属性,这个时候已经分化出了各种属性,不再是阴阳交合的状态,虽然物质还没成体,但是已经在本质定性了,不是长宽高软硬重量这些物理属性, 这个阶段也是六感 (视觉, 味觉, 嗅觉, 听觉, 知觉, 触觉) 不能察觉的阶段。
太极:首先要说明先天五太中的“太极”不是指那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太极图,先天五太中的太极指物极必反, 从无形体到有形体的过渡时期。因为无形体到了极致产生了有形体 (可能听起来有些牵强,恕我不能用更好的语言表达) 这个时候形成了各种奇形怪状, 五颜六色的物体, 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宇宙, 世界, 可以用六感察觉, 产生了物体也就有了很多物理属性如长高宽度等。
道家的先天五太系统是对于宇宙的解释,并且这里面还有很深的含义在里面。
首先: 宇宙的阶段就是
先天一炁以前的太易阶段
先天一炁的太初阶段
混沌有“形”的太始阶段
本质出现的太素阶段
万物具备各种形体的太极阶段
这几个阶段, 是属于一层层分化的,越到后面越复杂, 但是却越低级。越复杂的形态就越低级!(与生物学不同, 生物的生命层次越复杂就越高级), 并且上级决定着下级,本源决定着分化。也就是太易对太初起决定性作用,太初对太始起决定性作用,太始对太素起决定性作用,太素对太极起决定性作用。因为他们都是各自的源头之所在。
这里的形, 质, 体,和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形体是不一样的。形指状态或形象。质指属性,体指物体
也许各位看我说的有些远离主题,但这事我不得不说的,并没有离主题。
这里的太素就是研究的本质,在出现形体之前的那种状态。
为什么古人把黄帝内经取名为太素呢?就是要告诉世人,中医研究的是太素这个层面的东西,而不是太极这个层面的东西。太素这个层面是在形体出现之前的,自然不是具体的身体结构了。
这就是中西医最核心区别之所在了。西医研究的是太极,物质实体的阶段,而中医研究的是太素,没出现形体之前的阶段。研究的阶段不同,结果也是不同的。
大家可能听说过废医存药这个事情,也就是说只承认中医有效果,不承认中医理论有效果。只认为中药里的成分起作用,而不承认中医理论起作用,这种观点的提出极大的阻碍了中医的发展。
很早事情,美国就开始分析中药的成分,来分析为什么中药能治疗疾病。但是后来放弃了。为什么放弃呢?因为无法分析。一味中药的话其中蕴含的成分就已经很复杂了,高达上百种成分,细分的话更多,一个方子好多位药呢?其中的成分已经不可计数,怎么知道是什么药起的作用。化学里面那只显得根本不适用。
后来所谓的提出有效成分其实很偏激的。比如现在的双黄连注射液就是提取的黄连这味中药,但是只是提取了一部分就要输进血液里去,这种做法相当是很危险的。第一黄连含有很多元素,只是提出一部分就是一种功利的做法,想的太简单,认为这就是有效成分,几乎社会所有人都是这样想的。
自为聪明在某种中草药中提取一两个成分制造化工药物!每个中草药长在自然界里,他的每一个成分都是非常之合自然道理!!!!!!妄自提取一两个分开使用,对我来说十分无——理
中药的运用不在于各种元素,化学反应,你没看错,我也没打错字,对此没有——真心——研究过的人自然不明白,可以根本只在于————认知。
而生物技术都仅限于“太极”层次,只在物质表里,这个坏了换那个,对此我并无任何评论的想法,各自所需,认识不同罢了。
中医的理论和药用都在于——太素层次,从根本上不同于西医的理论——太极层次,用看待西医的眼光,理论去看待中医,完全得出“不科学,迷信,封建”等等这些最起码对我来说贻笑大方的看法。
中医的理论和药用从根源上。从认知上。
就完完全全否定了所谓中西结合!!!西医从层次上就完全没有可比性,这句话不是我在发泄自己的情绪,我是非常理性的!!!打出这句话。可能现在有些离题。
现代化学和生物技术都旨在物质表里,自然与中医理论药用完全不符。
谢请,不大合服逻辑,因为中医理论不需要对其他认知而同样存在。需要认知的是“人”,当然不是哪一个而是包括现在所有的人。
中医理论不需要对其他认知,因为他有了完整而庞大的体系。虽然数千年来没有“生物科技”的词,但是中医理论中自然完成了“人体生物科技”工作,并且在整体观上超出现代生物医疗科技很多。比如:贫血,化验血液发现缺少微量元素,铁、锌……,那么缺铁补铁。但是在中医的方药里已经完成补铁、锌……。类似例子很多。但并不是说生物科技就不行,好处也是很多,从微观上更直接,适应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因为现代的思维要掌握好古代思维的确不容易的。比如:内观透视,这个对于现代人就是相当于“神话”了。中医中的上医被例如迷信“神医”,这是中医人自己的浪费,更是中华医学的可惜,人类的损失。
相比之下,生物科技有它的好处,但摧毁力也更是不小。中医人适当的运用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