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南方电动车那么多

13次阅读
没有评论

不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的这段时间,东北工业都是中国工业基础,都承担着新中国发展和强大的重要责任。钢铁、石油、冶金、矿山等,都是东北的重点,也是国民经济的关键。没有东北工业的支撑,没有东北人民的贡献,中国的经济基础就不可能牢固,中国的发展也会受到极大影响。

东北也是中国工业的摇篮。

但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开始,在南方地区都已经进行国有企业改制、臭味相投引进外资、大力发展私营个体经济的大背景下,东北仍然满足于已有的工业基础,而没有进入到改革开放的行列,或者说没有真正适应改革开放的潮流。因此,东北的工业出现了不进则退的现象。原因就在于,南方经过大胆改革、积极创新、大力引进、努力发展,已经诞生了一大批的新型企业,也包括与东北一样的传统工业。

这也意味着,过去东北全面掌控,或者主控的工业领域,也在被南方快速占领,市场份额不断下降,影响力不断降低。慢慢地,也就从优势变成均势、从均势变成弱势了。今天的东北工业,已经完全处于弱势状态,甚至比弱势还要弱势。

曾经全国的工厂,大多集中于东北。特别是基础工业领域的工厂,东北更是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上海、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也主要是以轻工产品为主,而重工业很少。把重要钢铁基地建在上海宝山,很大程度上也就是为了缓解南方地区缺少钢铁工业的矛盾。即便如此,东北工业在基础原材料、基础工业方面,仍然是主力军。

问题的关键在于,东北一直躺在老工业的安乐椅上享受,而不适应市场经济到来的新形势,不适应改革开放的新要求。因此,慢慢地也就被南方地区拉下了。广东、江苏、浙江等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工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不仅基础工业、轻工业等发展很快,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工业、新兴产业也是快速发展。东北,自然就从龙头变成龙尾,更变成了经济的拖累。

所以,东北必须赶快醒悟,必须加大国企改革力度,必须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必须转变观念,转变作风。否则,就会成为全国的拖累,从先进地区变成落后地区、从火车头变成马后卒。

做为一个东北人(土生土长哈尔滨人),不说几句,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建国前,甚至追溯到被侵略为国耻伪满洲国,东北地区是全亚洲最富饶的地区之一,GDP 占了全国的 70

% 左右,当时的东北工业占有率在独占鳌头,工业基础相当雄厚,现在都说工匠什么什么的,东北那个时候就有此称谓。

建国后,东北作为工业基地,毗邻前苏联,更是占了天时地利人和,基于基础雄厚,前苏联的专家援助在东北占有很大的比重。就哈尔滨而言,三大动力,十大军工,轻合金,飞机制造,轴承等,其余的中型国企星罗棋布,从当时来看,都是事关国家最基础和安全的命脉产业,本人就生活在三大动力大国企的生活圈内,当下班的时候,职工如潮水涌出,十分壮观,工厂搞福利,都是火车皮直接进厂。当时的东北工业不夸张的说支撑了共和国基础产业,涉及到了最基本的国计民生。

改革开放初期,东北的工业仍比较强劲,在九十年代前,哈尔滨大国企的工人工资由百元以下升值百元以上,消费能力也大为可观,单就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时,当电视在国内还没有普及的时候,哈尔滨各大商场去搬电视的绝大多数都是大国企的职工,大国企俨然是个小社会圈子,休息日都要与礼拜日分开,内部五脏俱全,医院,中小学学校乃至职工大学,职业高中,技校,附属的服务公司都有。当时的哈尔滨的主流消费群体就是大国企的职工。几乎每个工人家庭幸福指数都非常高。

个人认为,明显分水岭是在九十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南方尤其是沿海地区在普通商业发展中壮大,数量是可观的,加之由于企业大量减负,东北的下岗职工也犹如潮水涌入社会,就连像哈尔滨几个大国企,随着自动化,科技化,信息化的提高,也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些人怎么办,只能推向社会来消化,让半辈子都围着车床工厂转的工人都去下海经商,很显然不现实。除了少数人选择了弄潮,绝大多数的下岗职工还是老守田园,靠微薄的养老金乃至低保生活,长期的体制化和还没有濒临绝境的产业工人群体,至今还有相当一部人满足于现状。

另外,由于东北体制内外形成的固有模式,长期以来,国家对东北的投入较少,先进的科技信息产业也出关较少,从而导致东北地区吃老本,资源枯竭,等救济乃至部分人对现代商业化的排斥,东北逐渐退出了工业辉煌历史的舞台。这都是看得见的,不回避的问题。

但是,本人认为,一个国家要振兴,仅仅靠房地产,小商业群体是不行的,时至今日,东北的工业也在为国家默默无闻的奉献着,而且,更重要的是,有些现在看赚的盆满钵满的商业是起不到支撑国家的作用的,有些涉及到重大国计民生的产业,是花多少钱都买不到的,只能由自己创造。所以,任何一个负责的政党和政府,都不会忽视和放任工业的衰退,随着改革进一步深化落实,我相信,东北的工业会重振雄风,在国内大气候影响下,东北也会在各个商业领域进行深化改革,东北第二个春天不久就会到来!

正文完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