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春节越来越没有年味

12次阅读
没有评论

与孩童时不同,成年人过春节,或多或少就要参与到节日的仪式中去,除了陪伴家人,还要迎来送往,要走仪式、走过场,要承受各种“红色炸弹”,……对大多数人而言,结果往往是身心俱疲,有些甚至钱包干瘪,然后便是回到大城市,重新开始一年的奔波。

不知不觉中,在成人的世界里,春节已经变得功利、庸俗,开始变得陌生,变成我们所不喜欢的春节。当春节唯一的真实价值仅剩下“和家人吃上一顿饭,再和久违的朋友聚聚餐、喝喝酒”时,春节的节日属性愈发淡了,更像一个普通的假期。

而当人们开始把春节当个普通的假日,该旅游就旅游,或者窝在家里看电视、看手机,只是不再“屈就”参加任何的节日仪式时,“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句曾经感动无数人的话语,就再也没有让人泪流满面的力量。

人们不再为了过年回家而“排除万难”,相反,过年回家开始为其他“难题”让路:

为抢不到的车票让路。“在一票难求的春运期间,最感人的表白不是我爱你,而是我给你买票!”有调查显示,春节前夕,最让人焦虑的依旧是回家的车票。车票难抢、机票太贵,很多人开始选择错峰过年,要么提前半个月回去陪陪家人,要么节后抽个时间回去一趟,见见许久未见的父母。车票难抢不假,事实却是,人们不再愿意为回家的车票而耗费太多的心神。

为催婚压力让路。大城市的年轻人,社会竞争越来越大,买房买车立足不易,结婚年龄不断后移,但站在老家父母和亲戚的角度,大学毕业两年内如果还不结婚,就有打光棍(/ 嫁不出去)的危险,以后老了,就没人给你养老送终,所以春节期间往往会上演一年一度的催婚大战,比如“某某比你年纪还小,孩子都上小学了”,貌似委婉,实则扎心。导致很多年轻人,为了躲避催婚而不敢回家过年。

为难得的休息让路。很多人辛苦工作一年,只有春节算是个能彻底摆脱工作压力的假期,在外打工苦,回家过年累,要释放压力,不少人选择了外出旅游、放松一下自己。据称,在 80 后和 90 后群体中,旅游过年已经慢慢成为“新民俗”。只是,若平时有空闲,大过年的,有多少人真的愿意往外跑呢?

为囊中羞涩让路。对很多人而言,过年回家也是对自己钱包的一次洗礼,即便有意节省,来回的路费、小孩的压岁钱、长辈的红包、年货和人情来往的礼钱都是无法省却的,算下来几千块钱是少不了的。某网站曾就白领过年回家的花销做过一个调查,结果显示,34% 的受调查者过年花销在万元以上,其中 15% 的人超过了 1.5 万元。以月收入五千元计算,除去房租、交通、话费、充值、买衣服等支出外,平时很难攒下钱来,年终双薪的额外收入又献给了过年开销,里里外外算下来所剩无几。因为囊肿羞涩,一些人变成了春节恐归族。

为不能衣锦还乡让路。在大城市工作的人,在老家的人看来,通常是头戴光环的。而在外工作的种种烦闷苦恼,通常又不足为人道,头戴光环却做不到衣锦还乡,于很多人而言,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混不好丢人,不成功便也不还乡罢。

……

当人们不再喜欢一件事物,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缘由适时出现,让我们离这件事越来越远。相反,真正愿意去做的事情,往往也不需要你排除万难,通常是因缘际会、水到渠成。所以,最让人感伤的,或许是我们看见春节被簇拥而来,却再难与它撞个满怀,我们记忆中的春节,终究是越来越远了。

新年的钟声敲响,我们听到的,却是令人恐慌的时光飞逝。所以,我们怀念的,究竟是那个曾让我们魂牵梦绕的美好节日,还是无忧无虑的青春时光呢?

想到了筷子兄弟的《老男孩》,以此结尾吧:“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只剩下麻木的我,没有了当年的热血”。

确实如此,就拿我来说吧!我今年三十二,在我十多岁的时候。每到进腊月鞭炮就开始了,过了腊八有些人就开始购置年货了!
那时候在外面打工的也不多,在外打工的不到腊月二十就回家了。我感觉当时人们也没那么强的挣钱意识!到了除夕从早晨开始到年初一中午鞭炮就一直噼啪个不停。初一早晨一点就起床了,吃完饺子就开始去拜年了,我们就拿个袋子跟着大人去咣糖,核套,那时候和现在不一样拜年都是整个村的(我们村两千口人),一直到天大亮拜完!
现在查环保,不让放鞭炮,不让拜年。现在人生活压力也大了,在外工作过年也不回家!农村很多人都搬城里去了,过年也不回村里!下图是过年买的菜,又赶上疫情不让聚餐,走亲戚,初六了还有这么多,真怀念以前过年的感觉,虽说没钱,没那么多好吃的,过年的味道是什么都比不了的!!!

正文完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