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可以明智,读书可以变得成熟,读书也可以让人有气质,但十二十页认为,读书与年龄没有关系。当然,越早喜欢读书越好,否则会“白首方悔读书迟”
夏丏尊先生曾说 ” 阅读通常可分两种,一是略读,一是精读 。但是无论略读还是精度,都要学而思,学而用,知行合一。
阅读不是一味的灌输知识,而是要了解精髓,并需要思考,运用到自己的身上
1、读书可以指明方向,摆脱迷茫
孔子说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不思考,肯定是被书牵着鼻子走。
如果不思考,读的书多了,反而会更迷茫 ,因为接收的观念和思想太多,自己没有过滤和筛选,导致无法选择。就像从一个丁字路口走到了十字路口一样,多了一条路,更迷茫了。
当自己遇到迷茫的时候,绝对不是守株待兔 ,原地等待,而是要主动学习,主动思考。通过读书 + 思考的模式,会快速的从迷茫中走出来。
路是走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如果多读书,积极思考,基本上可以解决 80% 人生方向的问题。
2、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读书是唯一的出路
在没有学历,能力一般的情况下,在目前的环境下,非常难升职加薪。当然像一些辍学天才比不了,但这是偶然情况,代表不了大众。
周总理曾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家庭里也是一样,都想让父母过上好日子,让孩子过上好日子,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没有比读书更为捷径的办法了。
在工作中依然如此,同等条件下,学历一样,能力相同,知识量丰富的人,气质好的人,一定是受人喜欢的。
读书可以增长知识,这是毋庸置疑的,无论什么行业都是适者生存,不一定读小说,不一定读名著,但一定要读一些对自己有用的书,哪怕是为了某种利益目的读书,都有助于成长。
例如自己时间管理做的不好,完全可以读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无论什么目的读书,学到就是赚到,知识忠诚的陪伴你一生。
其实,读书也是个体力活
为什么很多人读不下去书?
是不喜欢吗?不是,是觉得没用吗?也不是,读不下去书,要么是没耐心,要么是觉得没意思,要么就是觉得累, 心累、眼累、手累。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手到。
读书不能一目十行(特别佩服一目十行读小说的人)一目十行属于略读,没有一定攻力略读理解不了书中精髓,更不能躺着读,躺着躺着,一睁眼,第二天了。
记笔记这件事我也是一直坚持,记笔记是自己思考的结果,心到手到,一定会事半功倍。
除了三到以外,可以考虑比较法读书
写《魏书》的史学家夏侯谌听别人称赞陈寿写的《三国志》,心里不大服气,便找来细读,这才知道《三国志》却比自己《魏书》好,于是当即烧掉了自己的书稿。
华罗庚曾经说过:“切不要以为会背会默,滚瓜烂熟”便是读懂书了。如果不逐步提高,不深入体会,那又与和尚念经有何差异呢。”
读书是从厚到薄的过程,读完第一遍后,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出重要部分,让知识为我们所用。
如果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做不到“从厚读薄”,即使我们读再多的书,对于我们来说都没有任何帮助,甚至会将我们自己读成书呆子。
提升阅读能力并非一朝一夕,而是需要循序渐进。当我们掌握了一定阅读的方法和技巧,不仅能够提升我们的阅读效率,还能够提升我们的阅读能力。
首先,发自内心并非常肯定地解答你,一切尚未晚,一切都还来得及。
不为什么,就因为你才是二十岁的少年!
其次,介于你个人能够自主提出来,那就代表你已意识到了自己需要加强或者是需要改进之处。
不知道你是否看过三字经,里面有一个经典的故事:“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庭,魁多士,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这典故里面的梁灏出生于五代时期,35 岁时意志满满,进京考试,志在必得。但却意想不到会名落孙山。但他灏从不放弃,愈加勤奋学习,几乎每届科考均去参加,但却一直不中。五代时期战乱不断,重武轻文,朝代更替频繁,科考制度时断时停。直到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重开科考,此时梁灏已经 82 岁高龄,但仍去参加,这次终于得中进士,殿试时以其文采及满腹经纶,战胜众多进士被钦点为头名状元,跨马游街,全国上下无不称奇!
梁灏自头次科考于后晋至宋,其共参加了四个朝代的科考终于实现夙愿。试想,你目前正是青春少年,一切都还来得及。千万不要等到你每天都有无数的工作需要处理,需要陪伴家人、孩子,以及老人生病需要时不时照顾的时候才去学习。
人生是在做加法运动,因为只要你愿意学习,愿意去阅读,就一定会学到更多的东西;人生也是在做减法运动,因为你的时间是在不停地流逝,谁也无法阻止向前的脚步,最终会老去。
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在习惯的养成中锻炼自我,提升自我,从而改变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