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宁铁骑究竟是不是袁崇焕创立的

26次阅读
没有评论

在很多演义小说中,关宁铁骑被吹得神乎其神,关宁铁骑是明朝末年一支精锐的骑兵,让八旗闻风丧胆的一支特种兵部队,战斗力强悍,九千关宁铁骑可一举击溃十万八旗军,他们披重甲,骑双马,拿着铁锤式的枪不仅能开枪射击,还能用枪托砸死后金士兵。

据说吴三桂手中有一支“关宁铁骑”人数不过数千,却让建州为之恐惧。

这支铁骑什么来头,究竟是不是袁崇焕创建的呢?

先看看袁粉怎么说。

宁远一战中,皇太极率领精兵数万扎下九座营寨,对宁远进行合围,一场惨烈的战役即将爆发。

八旗军虽然骁勇善战,但火器跟不上,攻城战不行,然而人数是有优势的,数万八旗兵如决堤的洪水向宁远冲去,手中的利刃放着寒光,马蹄声和战鼓声混作一团,杀气冲天。而此时明朝拿出红夷大炮,八旗兵一排排倒下。

关宁铁骑究竟是不是袁崇焕创立的

皇太极镇定不乱,他深谙明朝打法,只要到达大炮射程的死角,就可以顺利攻城,眼看八旗军就要胜利,突然从炮火中冲出一万人马,这支军队装束奇特,手里都拿着三眼铁铳,在离八旗军百米的地方二话不说开始射击,八旗将领惊呆了,皇太极也目瞪口呆。

在一通狂风骤雨般的射击后,这支军队近身博弈,拿枪托砸向八旗兵的脑袋,一时间死人更多,八旗军的尸体铺满宁远城,血流成河。

后来皇太极才知道,这支军队是关宁铁骑,是袁崇焕创建的。

好了,看完袁粉写的小说,我们来看看历史真相是什么。

根据《明季北略》明确记载祖大寿组织家丁,形成一支善战的部队,不过他们的构成主要是蒙古人和夷人,是作战中收复的“降夷”。

“降夷者,山北近辽阳人,中国之外为降夷,降夷之外即清地,夹处两国间,故辽东呼为夹道之人,近为清朝所逼,归附中国,称降夷,俱控弦习战之士。”

关宁铁骑究竟是不是袁崇焕创立的

首先它确实是一支骑兵部队,擅长控弦,以弓马骑射为主要手段;其次,它的成分是最骁勇善战的蒙古人和夷人,是一支精锐的骑兵队伍;第三,它是辽东镇守总兵祖大寿等创建的“祖家军”,祖大寿的外甥吴三桂也有一支夷人部队,那么后人认为吴三桂有一支“关宁铁骑”这种说法也是正确。

关宁铁骑并非袁崇焕所创立,但他也间接经手过这支精锐部队,袁崇焕被任命蓟辽督师是崇祯元年,几个月后觐见皇帝,之后忙着去各地平定叛乱,忙着杀毛文龙,直到下狱,这一年时间袁崇焕无暇顾及关宁铁骑。

袁崇焕下狱后,祖大寿统领辽军,任辽镇总兵官,祖家军的将领祖宽、祖大乐带以降夷家丁为主的部队入关剿匪,四处转战,渐渐积累了名气,人人都知道“关宁铁骑”锐不可挡,骁勇善战,而祖大寿也被冠以“善战”的美誉。

后来在大凌河之战和松锦之战,祖大寿投降皇太极,吴三桂就成了辽军方面的代表。

吴三桂率领着三千夷丁继续跟清朝作战,三千夷丁是吴三桂所依赖的重要战力。

关宁铁骑究竟是不是袁崇焕创立的

至于关宁铁骑后来去哪里了?

祖氏家族降清后,被皇太极所得,编入汉人八旗军,为清朝效命去了,剩下是三千夷丁跟随吴三桂抵抗清朝,然而吴三桂抵抗不了美色的诱惑,为了给这个女人复仇也降清了,所以这支在明末舞台上大放异彩的“关宁铁骑”跟随几个没骨头的汉奸一起,沦为历史的记忆了。

可惜这么一支精锐的队伍,最终也因其主人的品行而美玉蒙尘,难怪后世对“汉人血性”颇多非议。

根据《明档》记载,崇祯元年三月前后,有约十万众蒙古部落归顺明廷,被时任辽抚安置在锦州附近,辽镇将领即从中招募大批精壮善战之夷人充做家丁,时锦州总兵祖大寿更直接将部分蒙古人整编为降夷左右营,以蒙古部落首领为将,成为了祖大寿直属指挥的一直精锐军队,人数约三千人左右。

关宁铁骑究竟是不是袁崇焕创立的

关宁铁骑也并非袁崇焕所编练,袁崇焕被任命蓟辽督师是崇祯元年四月,七月入都见皇帝,后面一直忙着平兵变,策划杀毛文龙,然后就是己巳之变被捕下狱。短短一年多时间并未来得及对关宁军做出变动。梁启超《袁崇焕传》与金庸所著《袁崇焕评传》也均无关宁铁骑的记载。

关宁铁骑究竟是不是袁崇焕创立的 关宁军人员混杂,首先是骑兵中有很多蒙古人,关宁军里的蒙古人是雇佣军,当然是拿钱办事了。比如在松锦决战中,正是蒙古人叛变,所以锦州外城不保,祖大寿退据内城,以至于崇贞举明军最后的精锐力量全力一击,洪承畴领十万明军解锦州之围。李成栋代表明朝招安的农民军,金声垣代表南方的明军。入关时候的大清部队,说是满洲军,实际包括辽东军。他以满洲人为核心,包括了辽东的汉人军队(就是关宁军余部),以及辽东的蒙古人。

正文完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