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时期的军阀势力中,张作霖算是势力比较大的一支,但并不算势力最大的一支。只是在北伐战争结束后,直系吴佩孚和孙传芳的势力都被打垮了,北伐军进逼京津一带,张作霖就率东北军提前出关了,相对来说,保存的比较完整一些,仍然延续了一段时间。但这并不能说明奉系的绝对实力就强于晥系和直系。
北洋军在袁世凯死后就分崩离析了。其实这一点袁世凯生前就已经有了苗头,所以袁世凯临终遗言中,有一条就是让北洋军要团结,否则就难以维持局面。但袁世凯死后,局面就乱了。
先是段祺瑞的晥系控制北洋政府,段祺瑞秣马厉兵,准备向列强借款,训练军队,最后武力统一全国。当时吴佩孚的第三师奉命驻守衡阳,与广东的国民政府对峙。吴佩孚主张通过南北和谈来完成全国统一,和段祺瑞意见相左,双方冲突愈演愈烈,最后发展成了直皖战争,吴佩孚率直系军队北上,与晥系发生战争,这就是直皖战争。直皖战争中,晥系失败,段祺瑞下台,息影津门,直系成为当时最大的军阀势力。
吴佩孚和段祺瑞打舆论战的时候,吴佩孚的对外形象还是很不错的,不仅主张恢复民国法统,举行全国大选,并且提出了国民大会层层选举的办法。这在当时各地的军阀中,是非常少见的。而且,吴佩孚同情和支持五四运动,在五四运动时公开发表过支持学生的言论。所以,吴佩孚击败段祺瑞之后,虽然曹锟是直系名义上的领袖,但直系军队的统帅部设在吴佩孚驻军的洛阳。
也是因此,吴佩孚当时被一些国外舆论视为中国未来的希望,从而成为第一个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中国人。一些国外舆论认为,吴佩孚不但有能力实现全国统一,而且对外形象开明,有希望让中国民主化。尤其是英美,对吴佩孚十分看好,一度也十分支持。在后来的直奉战争中,英美也是支持了吴佩孚的。尤其是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吴佩孚的直系取胜后,直系势力达到巅峰。
但城头变幻大王旗,各领风骚三五年。吴佩孚击败张作霖之后,势力达到巅峰,从而成为全国其它觊觎中央权力的势力的共同反对对象。这其中,广东的孙中山和东北的张作霖,以及当时仍然控制在晥系手中的浙江,三方之间来往频繁,信使穿梭,最后形成了三方反直联盟。因此,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加上冯玉祥临阵倒戈,突然回师北京,直系全线崩溃,奉系入关,控制京津一带,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军阀势力。
但是,就在奉系势力达到巅峰的同时,国内的形势也在发生变化。冯玉祥控制北京后,电邀孙中山北上,结果孙中山刚到北京就病逝了。之后,冯玉祥在奉系和阎锡山的逼迫下,不得不通电下野,去苏联考察,冯系军队也放弃了京津一带,退往绥远。之后,张作霖又搬出段祺瑞,就任临时执政,张作霖自任安国军大元帅,实际控制了北洋政府。但这时候各地军阀割地自雄,都不听北洋政府的,北洋政府实际上名存实亡,号令不出都门,张作霖能实际控制的地盘其实也还是东北以及关内京津一带,再加上山东的张敬尧。
在直系和奉系两次战争结果完全相反的背后,也是列强在华势力消长的表现。直系主要受英美支持,而奉系则主要受日本支持。在第一次直奉战争战败后,张作霖退回东北,秣马厉兵,就是请了大量的日本顾问,协助东北军进行训练。在武器装备方面,日本也对奉系支持力度很大。甚至包括军装,东北军这个时期的军装也带有非常明显的日本化的风格。电视剧《少帅》中东北军的服装就很像当时日军的服装。
日本如此支持张作霖,当然是想借着英美在一战之后主要精力放在欧洲的机会,扩大其在中国的势力。所以,这个时期相对来说,英美在华势力呈下降趋势,而日本在华势力则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虽然张作霖与日本也在某些问题上存在某些冲突和争议,但总体来说,仍然是以合作为主的。而张作霖最终死在皇姑屯,也是因为北伐军得到了更强大的苏联的支持,日本看到张作霖大势已去,放弃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