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口罩的人

11次阅读
没有评论

有人说,口罩生产创造了月入千万的暴富神话;也有人说,疫情过后它将是血本无归的投机生意。遭遇疫情重创的中国,正在点滴重启。

而当前最为火爆的产业链,毫无疑问,就是“口罩制造”。

疫情之下,这个几乎要被“去产能”“去库存”的行业,却意外地晋升为“硬通货”的制造者,开始为生命保驾护航。

口罩日产突破两亿

目前,我国共有 4.7 万家口罩企业,其中的 8950 家,是在疫情之后成立的。

而据从业者估算,最近两个月,又有上百万人争相涌入,中国每天的口罩生产量,“保守估计已达到了 2 亿个”。

有人说,口罩生产创造了月入千万的暴富神话;也有人说,疫情过后它将是血本无归的投机生意。

两种观点孰对孰错?

要搞清楚这一点,首先我们要意识到,民众对口罩的需求是在非正常情况下产生的,只有当重大疫情暴发时,才会导致消费者对于防护用品需求的激增。

一旦疫情结束,民众对口罩的需求量必然会大幅度下降,巨大的产能与急剧缩小的需求又会产生新的不平衡。

2003 年的非典期间,一家医疗器械的厂家因口罩需求大涨,所以进行了大规模进货,结果夏天“非典”结束了,导致口罩滞销,送人都没人要,最后只能当抹布处理。

17 年后依旧如此,一些微商在疫情期间拼命囤货,甚至不惜抬高价码,现在却开始慌了。

投机分子本就不在少数,更何况,“口罩”大战早在 2 月初期就已经打响。

产能提升的背后博弈

如今的口罩厂商大抵要分成两拨人,一拨人是 2 月份进场的,以防护用品的老玩家为主。

“他们大多是一些有口罩生产经验和资源的人,因为外面的人看不清楚疫情什么时候结束,怕厂子刚建好,疫情就结束了。”从业者如此说道。

他们之中,不乏一些为自己原本的口罩厂增加了流水线的。

“我认识的一个口罩老板,把自己的生产线从 2 条,增加到 10 条。”据专家估计,全国 90% 的口罩厂都临时增加了产能。

当然,也有和口罩相关行业的人加入到生产大军,比如药企、卫生和个人护理企业。

“我们在 2 月就耗资数千万购置设备和原材料,建了 7 条口罩生产线。”湖南保灵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表示。

另一拨人,则是跨界而来的各方巨头。如比亚迪、格力等也是从 2 月开始投产口罩。

3 月 9 日,格力牌口罩正式上架“董明珠的店”,而在不久前,比亚迪派口罩也开始了线下销售。

“2 月下旬复工潮出现的时候,大家都在市面上抢货。”有从业人员称,当时他有 10 万个口罩的现货,3 个老板都过来抢,最后一个老板拍了 35 万现金把货拉走。

后来他算了一笔账:假如每天能生产 50 万个口罩,成本一个 1 元左右,卖 3 元一个,一天的净利润是 100 万。

“一个月就是 3000 万,月入千万确实是真的。”

那段时间,口罩厂老板们个个喜笑颜开,“几乎每个人一个月都有千万的收益”。

不过到了 3 月,情况却开始复杂起来。

2 月底,国际疫情开始出现,大家看到了出口的可能性,于是真正的投机分子加入了进来。

天眼查数据显示,从 3 月 1 日至今,全国新增经营范围包括口罩且在正常经营的企业共 5695 家。也就是说,有超过 60% 的新增口罩企业,是在 3 月份成立的。

口罩生产大混战

之前还看到一篇报道,杭州某女装产业园内, 一条条小型的口罩生产线悄然启动,它们每小时的产量为 1000 片,当然,这个数字在“日产量突破 1 亿”的新闻面前毫无话题性。

唯一的不同就是,这是一条改造而成的生产线。原本专门用于生产女装的缝制设备, 经过不到 24 小时的加装和调试后, 摇身一变成为口罩生产线,并且还能随时改回来。

动态产能切换,一个偶见于军事杂志的词汇,突然闯入到民用制造业的视野。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捷尔任斯基拖拉机厂的工人开着刚下线的坦克,出厂迎战城内德军。二战结束之后,苏联坦克的订单开始放缓,大批受国家命令转产的拖拉机厂又恢复了拖拉机生产,支持苏联的战后重建。

疫情与战争,都是一个社会的特殊紧急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会产生大量的临时市场需求。

按照经典的市场理论,暴增的市场需求首先会提高产品价格,进而刺激大批投资涌入,开设厂房投入生产,直到市场上产品供应充足,价格回落正常区间。

但是在紧急状态下,“这一规矩极易失效。因为紧急状态下产生的临时市场需求, 并不是常态市场需求。一旦紧急状态消失,这些市场需求也会出现断崖式下跌。”

所以在这时候,市场才充斥着投机心态。无法短期内回收成本的设备与原材料投资,加上对未来市场需求大规模回落的恐慌,逼迫所有环节抱着“能赚多少是多少”的心态集体抬高价格。口罩生产设备及原材料价格上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疫情前,中国已经集中了全世界 50% 的口罩产能。经过疫情的刺激,口罩产能粗略估算至少翻番,这还是在原材料短缺的情况下,一路狂奔的结果。

因此我们也不免担心,随着疫情结束,这些庞大的产能很有可能因为市场需求的断崖式下跌而陷入困顿:投资无法回收、工人辞退、设备和原材料贱卖,这一地鸡毛将为我们的防疫战争平添一笔沉重的负担。

“因为担心被政府征用,一些日产 20 万个口罩的厂家,会报个 10 万,实际产能要高很多。”类似的现象或许不在少数,因此也有人提议,国际疫情如此严重,干脆转型做出口生意。

转产企业何去何从?

3 月 3 日,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谭德塞在日内瓦总部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为应对新冠疫情,WHO 预计全球每月需要使用 8900 万个医用口罩、7600 万副检查用手套和 160 万副护目镜。而目前医用口罩的价格上涨了 6 倍,N95 口罩的价格增至 3 倍,而防护衣的价格翻了一番。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准备爆产能吧。”许多从业者认为,口罩可能给中国带来一些经济利益。

不过,要做海外生意真有那么简单?

据了解,只有拿到欧盟 CE 和美国 FDA 这两个资质的,才有资格谈出海。不仅如此,亚马逊、eBay、速卖通等电商平台,也对于销售医疗器械的卖家有着严格的标准和资质要求。更何况,稍微大一点的订单,都只跟大厂签订,中间商靠拉业务赚佣金,基本没有意义。

因此才有人疑惑,随着疫情,口罩还会是门好生意吗?

这里要说的是,像 3M 这种国际大牌,市值超千亿美元,百年来在各国赚得盆满钵满,此次疫情下推动的需求从历史长河来看也不过是 3M 的一次波动而已,对其增益可谓是沧海一粟。换而言之,像 3M、重松这些品牌,不管出现什么情况大概都不会担心。

总而言之,打铁还需自身硬,多年积累过后,再抓住一次次的波动需求,借力实现突破,成为国际知名的大牌,到那时还会认为口罩是个烂生意吗?我想不会了。

最近,国外疫情爆发,口罩价格暴涨,一只 N95 口罩在美国最高可卖到 25 美金。

而日本的口罩价格更加离谱,普通的一盒医用口罩(40 只装)甚至可以卖到 20 万日元,平均每只 5000 日元(约 323.5 元),而且有钱还买不到!

太暴利了! 村民阿贝的心动了,现在最赚钱的生意是什么?

倒卖口罩!这么大的差价,将国内的口罩卖到国外,空手套白狼多好啊!

想出口,先要有出口资质才行!比如美国的 FDA 认证。

福尔摩斯栋告诉阿贝,口罩在国内也已经水涨船高,市场上平时一元到一块五左右的普通医用口罩,现在也卖到了三元左右的单价。

这不是哄抬物价吗?我阿贝要举报!

举报没用,这是正常的调价,因为原材料都在涨价,再不涨涨,口罩厂家只能亏本赚吆喝了。

在原材料涨价的里面,尤其以熔喷布涨价最为厉害。

你别看熔喷布不起眼,它可是制造口罩的“心脏”,起到阻隔病毒的核心作用

目前熔喷布价格,由于国内产能受限,价格出现暴涨。

从平时的 2 万元 / 吨,涨至 30 多万元,有些中间商甚至要价 40 万元一吨。即使这样,也仍是“一布难求”。

熔喷布涨这么多,后面怎么走?阿贝问道。

首先你要知道口罩行业的魔咒。

口罩本是微利行业,魔咒在于疫情,疫情是突发的,口罩需求激增。

很多人以前从来不带口罩,现在变成了每天都离不开口罩,更不用说在防疫一线的医院消耗更大。

但到了夏季疫情就会被控制住,连钟南山院士都说疫情有望在 4 月底结束。

没病毒了,而且夏天还热,你会在三伏天戴口罩吗?想想额头冒汗的样子。

过不了几个月,口罩需求就会骤降,那时疫情期间扩充的口罩产能就会严重过剩。

这么多口罩生产出来,卖给谁?

政府收储?价格可能超便宜哦。

卖给外国人?到了夏季,外国疫情也会过去。况且外国人不怕死,现在不戴口罩的还挺多。

到那个时候,口罩价格自然会下跌,再传导到中游熔喷布,熔喷布价格会回归到市场合理水平。

行业想要维持暴利?除了垄断,就是技术门槛高,但熔喷布并不满足这些条件

正文完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