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题主邀请。
历史上曹魏被司马家取而代之,确实与曹魏家的后代子孙不争气有很大关系。曹操是一代雄主,他在东汉末年,“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开创了曹魏基础。曹操用人不拘一格,手下人才济济。虽然有郭嘉、荀彧、张辽、徐晃、张颌等众多外姓杰出人才,但是曹操最依仗的仍然是起兵时期的宗族势力,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等宗族将领。
曹丕时期,由于当时曹植争储,吸取了汉朝诸侯国作乱的教训,曹丕对藩王的态度,是打压、削夺权力,同时,为了称帝,争取士族支持,建立了九品中正制,缓和与士族关系,导致魏国的统治实权逐步被士族垄断。两者关系此消彼长。但是,从曹丕到曹睿,这一时期曹魏的宗族势力仍然很强大,有曹真、曹休等人。而且,曹丕、曹睿都很有能力,在位期间也很有建树。
曹睿去世后,我们看到活跃在曹魏政坛上的宗族势力就只剩下曹爽弟兄、夏侯玄等人,不论从能力还是威望都与司马懿难以比肩。而且曹爽“德薄位遵,沈溺盈溢”,任用私人,侵吞财产,一意孤行出兵伐蜀造成国内虚耗死伤惨重,特别是将郭太后迁往永宁宫软禁,彻底丧失了人心。
反观司马家,在建安十三年(208 年),曹操强制征辟司马懿为文学掾。开始,曹操对司马懿很忌惮,据正史记载,曹操察觉司马懿有志向,听说他有狼顾之相。想要检验一下,就让他向前走,然后让他回头,司马懿“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曾经梦到三马同食一槽,并告诫曹丕“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但是,曹丕与司马懿关系很好,在登基后,任命司马懿为尚书,不久转督军、御史中丞,后又升任侍中、尚书右仆射,抚军大将军等职务。这一时期,司马懿在曹丕出征时,多留镇许昌,也可见曹丕对司马懿的信任。曹丕去世时,司马懿与曹真等人辅政。曹睿登基后,司马懿讨伐孟达、抵抗诸葛亮、平定辽东,并在曹睿去世后,再次成为辅政大臣。这时司马懿在曹魏朝野的威望绝不是曹爽这些后辈能够相比的。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前,还是希望与曹爽和平共处的,在辅政初期,曹爽凡事皆与司马懿商议,不敢专行,司马懿亦以其为国家肺腑,以礼让之。并多次劝谏曹爽,可以说这段时期,司马懿当好辅政配角是很到位的。但是随着曹爽把太后迁到永宁宫,“专擅朝政,兄弟并典禁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于是,司马懿“与爽有隙”。最终,曹爽听从了亲信的计谋,尊司马懿为太傅,乘机削去了司马懿的军权。而后,司马懿伪装生病,韬光养晦,发动高平陵政变,夺取了大权。
之后,司马懿大开杀戒,将曹爽兄弟及亲信全部屠灭三族。之后,又消灭王凌,真正掌握了曹魏政权。司马师执政后,先后杀掉中书令李丰、太常夏侯玄、光禄大夫张缉等人,至此曹氏亲族、夏侯氏亲族和他们的玄学家支持者基本被肃清。同年,废掉曹芳,立曹髦为帝。司马师死后,司马昭平定了镇东大将军诸葛诞的叛乱,消灭了一切与之对抗的外藩势力。260 年四月,魏帝曹髦与王沈、王经、王业等人谋诛杀司马昭。司马昭派兵入宫镇压,杀死曹髦。至此魏国上下基本上对司马氏效忠。266 年司马炎篡魏,建国号为晋。
从司马氏篡权过程看,自曹睿后,没有成年君主,辅政的宗室曹爽,又没有正确处理好与司马懿的关系,导致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政变。但是深挖原因,不论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是曹丕篡汉,与儒家君臣忠义之道相悖,在舆论和合法性上倍受时人诟病。特别是曹丕篡汉,打破了长久以来围绕“忠”构成的价值基础和政治根基,但却没有建立新的政治基础,随着曹魏能人凋零,司马家势力逐渐做大,地位日益巩固,最终被司马家所篡。同样,司马家也没有解决好,无法以忠治天下,只能以“孝”治天下。但其作用,可以说微乎其微。我们看到晋朝建立后的八王之乱、王敦之乱、桓玄之乱,到之后的刘裕篡晋,以及之后的宋、齐、梁、陈,都是如此。而且,皇位权力之争,愈演愈烈、更加残酷。汉献帝、魏、蜀、吴亡国之君还能保全性命,刘宋之后,篡权者对前代君主往往斩草除根,让皇位沾满了鲜血。
曹魏政权被司马懿取而代之是曹氏家族人才的凋零的结局。
司马懿历经曹魏政权三代,每一代都对其严加防范,导致司马懿根本无力展开代魏步伐,但是在曹睿死后,曹芳继位登基,司马懿和曹爽共同辅政,司马懿以在家养病为由辞去了一切职务,曹爽专权后,肆意妄为,到处树敌,导致朝野动荡,此时司马懿加速了代魏的步伐。
司马懿经过了曹丕、曹睿两朝,势力自然是如日中天,在曹睿死后,曹氏家族基本上没有什么人能压制司马懿,司马懿太能活了,比他厉害的都熬死完了。曹氏家族基本上到了无人可用的地步,曹爽官二代一个,没啥子本事,对于司马懿的野心不能看清。
导致曹爽陪同天子外出祭祖时被司马懿率军政变控制了洛阳,曹爽怂了,以为不抵抗司马懿就好饶过自己,结果曹爽被司马懿以谋反罪诛杀了,将其党羽灭三族。不久司马懿清除异己,司马家族势力权倾朝野,完全架空了曹魏政权,改朝换代只是时间问题。
注: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