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横行不仅仅只发生在唐朝的中后期,在他之前秦有赵高,汉有十常侍,在他之后宋有童贯,明有刘瑾、魏忠贤,清有李莲英等,可以说哪个朝代没有权宦乱政?如果说以史为鉴,历代君主都应该知道宦官会乱政,可为何屡屡重蹈覆辙呢?
这是因为对于皇权来说,始终存在着一个无法消灭的敌人!那就是官僚阶级。面对他们,所有的帝王其实都是矛盾的。一方面必须要依靠官僚阶级统治幅员辽阔的天下。另一方面又要时刻提防着他们,害怕他们在权利坐大之后“黄袍加身”。
在这种环境作用下,皇帝就必须要培养只忠于自己的亲信力量以制约外臣。而这个最佳人选自然不会是同姓皇族,因为在无上皇权面前兄弟相残,父子相杀的例子数不胜数。算来算去,唯一合适的人选只有和皇帝在生活上最亲近,又没有生育能力的宦官们。
皇帝将自己的权利分享给宦官,让他们充当和大臣们斗争的马前卒,以此来维护自身统治。这种行为就像是悬在头顶的达克摩斯之剑一般,在威慑敌人的同时,也会随时要了自己的命。具体会导致什么结果,完全取决于皇帝本人的控制力。因此在历史上,哪怕是宦官最臭名昭著的明朝,在君强臣弱的王朝前期都不会出现宦官干政的情况。而到了皇权出现真空的王朝后期,无不例外的都出现了宦官干政的情况。
唐代宦官横行——政治缺陷埋下的隐患
唐制继承于隋制,而隋制又是总结至战乱不断的南北朝时期,这种制度在奠定了唐朝强大军事实力的同时,也为唐朝的外强内弱埋下了伏笔。
第一,唐朝的地方行政缺陷。
据开元二十八年户部记载,唐朝有郡府 328,县 1573,而幅员类似的汉朝到汉哀帝时期有郡国 103,县邑 1314,道 32,侯国 241。唐和汉一样,采用的都是中央—州郡—县三级的管理,在相似幅员的情况下,唐朝郡一级的行政单位竟然是汉的 3 倍。这就导致了以下的问题:
1、唐朝中央,也就是皇帝的工作量是汉朝的 3 倍。这就要求唐朝的每个皇帝必须非常非常的勤政才能控制全国的郡县,但凡中间出现一个稍微松懈一点点的皇帝,就会出现权力旁落的危险。
2、过多的郡县,分散了中央的权力,使外臣势力增大。
3、3 倍的郡县,也就意味着相对于汉朝来说,唐朝需要 3 倍数量的州郡官员。这其中光 2000 石俸禄的太守刺史就有 300 余人,更不用说相应的配套人员和开销。对于中央朝廷来说,这是一笔庞大的开支,如果国力强盛,地方还能牢牢控制在朝廷的手中。但随着国力下降,这笔支出将难以维持,所带来的结果就是财政大权将不得不下放地方。
以上的问题就带来了两个结果,一是皇帝需要更多的亲信帮助自己监视地方,而蛇鼠一窝的大臣自然是不可能的,这必然就导致了宦官的权利增加。
二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尽管皇帝本人并不愿意,但也不得不在中央朝廷和州郡之间再增加一级地方管理机构。贞观元年,唐太宗分天下为十道,开元年间又设置了十五个采访使道。而为了加强边防地区的军事防御能力,唐高祖武德年间又设置有总管府。这些措施,虽然短暂加强了中央集权,但长期以往也使地方权力越来越大,成为后来节度使的雏形,为藩镇割据埋下隐患。而皇帝为了和大臣争夺这一级地方机构的管理和监督权,必然又需要更多的宦官,甚至赋予他们监军领军的权力。
这也就意味着宦官政治的产生,对于唐朝皇帝来说就和放化疗一样,没有他们,皇权将会被地方藩镇架空,使用他们又会被反噬。只能说是结构缺陷带来的苦果,不得不吞下。
二、门阀政治的残余
虽然在唐代门阀政治已经开始走向式微,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科举制度培养的士人阶级依然无法与其抗衡。更何况唐时昂贵的教育成本,使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精英人才大多数还是来自于门阀世家。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全唐一朝的宰辅依然大多数出自崔、韦、裴、薛、李、王等几个大姓。他们利用对朝政的把持,以及宗族在地方的影响力,依旧控制着整个大唐帝国。甚至到了藩镇割据的中晚唐,还能够找到生存的空间,他们或者和地方藩镇内外勾结,或者干脆自己就是一方藩镇。
其实早在唐朝建立之初就已经被预料到,无论是太宗李世民,还是之后的高宗李治,甚至是武则天都曾经大规模的削弱门阀力量。但是因为当时士人阶层还没有成熟,国家运行依然需要依靠大量出自门阀的精英阶层,因此直到唐门农民起义,大量豪门子弟被杀,门阀政治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这个过程是毁灭性的,是任何一个统治者都不愿意承担的,所以他们需要一种相对温和的方法来对抗门阀政治,这就是宦官政治。所以唐朝宦官的权力,可以说是伴随这门阀政治而存在的,门阀一日不消失,便一日不能解决宦官横行的问题。
三、府兵制的破坏
唐朝的府兵制,脱胎于隋朝,其基础是均田制。因为在隋末唐初的农民起义中,地主阶级被削弱,大量无主土地被唐王朝所掌握。唐王朝将其中的大部分拿出招纳无主的流民,而作为代价,这些流民需要服兵役。“于六户中等以上,家有三丁者,选才力一人,免其身租佣调”,这便是唐初建立的府兵制。
府兵在入伍之后,他们的军籍就会归入折冲府,但是户籍和耕田还是归属于州县。府兵平时依旧和家人生活在一起,只在每年冬十一月由折冲府召集统一训练,除了宿卫京师、防守边疆,以及外出作战外,他们基本不会离开家乡,实际和农民并无区别。
府兵制给早期的唐王朝提供了充足且具有战斗力的兵员,但是随着唐朝经济的发展,府兵制的基础被逐渐破坏。由于唐王朝所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再加上对地方控制力的减弱,新入伍府兵所能分到的土地也越来越少,负担却越来越重。原本人人争当的府兵,开始被人认为是低贱耻辱的。
按照唐初的旧制,府兵服役时间以四年为限,但是到了高宗、武后时期,因为兵员的不足,开始被大大的延长。唐玄宗开元十年,张说曾上书:“诸卫府兵,自成丁从军,六十而免,其家又不免杂谣,浸以贫弱,逃亡略尽,百姓苦之”。唐以 20 岁开始服兵役,正常情况在外服役时间为四年,但到这时候大多数府兵却要一直等到 60 岁才能役满回家,且杂谣依然不被免除,这使得逃兵役成为了常态。
所以从高宗、武后时起,募兵开始逐渐代替原有的府兵,也是此时唐军中的外族数量开始激增。到了唐玄宗时期,府兵制被正式下诏终结,并完全以募兵制代替。
府兵制的逐年破坏,直到被彻底废除,使得唐王朝直接掌握的兵力人数也迅速的下降。到了天宝元年,戍卫京师的人数仅有 6 万左右,而各边防藩镇的兵力已经达到了 49 万。同时,地方提供给朝廷的兵员大多是“老弱病残”,而自己却都是“精兵猛将”。加上唐朝各地将领常常几十年都不会调换,使得除政治、经济之外,军事也落入了地方的控制中,终于在安史之乱后彻底形成了藩镇割据。
正是因为害怕这些手握重兵的藩镇起兵造反,所以唐朝的宦官罕见的被赋予了领军的权力,从名义上这些军队是代替皇帝掌握的。但是实际上,此举虽然威慑住了各地藩镇,但同时也拉开了皇帝和他们之间的距离,更将自己的命脉交到了宦官的手中。
从唐高祖到唐玄宗早期的这段时间,皇帝依然对整个唐王朝拥有控制力。但是因为以上三个原因,中央的权力逐渐向地方分散,再加上唐玄宗后期荒淫,加剧了帝国内部的矛盾,虽然用历史上比较少见的贤宦高力士控制朝政,但也无法阻止朝政的崩坏,更开启了宦官干政的先例。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彻底形成,皇帝已经实际上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为了防止叛乱再次发生,为了争夺军权,于是唐玄宗之后的皇帝都走上了宦官监军的道路。虽然对地方藩镇和朝臣形成制约,但也导致了宦官势力快速坐大,架空皇权。
唐代宗除三宦,只是无奈的循环
唐代宗在安史之乱期间,以天下兵马大元帅的身份先后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又在即位的第二年平定安史之乱,之后以“养民为先”的政策积极恢复民生,成为了力挽狂澜的“中兴之主”。但是他在位期间藩镇割据,宦官崛起已经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他看似铲除了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三宦,但其实是对大势已去的无奈。
唐代宗所除第一宦是李辅国。他在玄宗时入宫侍奉太子李亨,40 岁以前默默无闻。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扶持懦弱的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因此受到宠幸,被封为元帅府行军司马,授予军政大权。
之后李辅国开始独揽大权,排除异己。为怕唐玄宗复位,李辅国矫诏软禁唐玄宗,并驱逐对其忠心耿耿的心腹宦官高力士。
他还设立“察事厅子”,以侦察官员活动。朝中大小事务均要经过他手再告诉唐肃宗,他甚至还想做唐朝第一个宦官宰相,为此逼走宰相萧华。他又勾结唐肃宗皇后张氏,诬陷害死建宁王李倓。
在唐肃宗病重期间,李辅国为了和张皇后争权,挫败了她准备杀死太子扶持越王的计划。唐肃宗死后,李辅国又扶持太子李豫即位,为唐代宗。
以两次扶立之功,李辅国日益嚣张跋扈,甚至对唐代宗说:“大家(皇帝的俗称)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如此僭越之言,引起了唐代宗的杀心。
于是他表面上称李辅国为“尚父”以麻痹他,私下却联通另一个宦官程元振,以药子昂代元帅府行军司马,掌握禁军,夺取李辅国的兵权。继而又罢他官职,进封为博陆郡王。不久派人于深夜刺杀李辅国,并将他的头颅割下仍入粪坑。
(李辅国原名李静忠)
在除掉李辅国的过程中起到重要重用的程元振,正是当初发现张皇后阴谋并告知李辅国的人。之后也是他奉李辅国之命,调集禁军冲入长生殿,逮捕了张皇后和越王等人。本是李辅国“心腹”的他,却是通过出卖李辅国得以上位,而在成功之后,他又成为了第二个李辅国。
为了进一步掌握权势,他不断迫害来瑱、李怀让、李光弼、郭子仪等朝中的忠臣良将,使得军中人人都畏惧他更甚于李辅国。各镇的节度使、大将也因为害怕他的陷害,纷纷拥兵自保,使得朝廷进一步失去了对各藩镇的控制,而他却对此自鸣得意。
广德元年(763 年)九月,吐蕃大举东进,边关告急,程元振却对此隐瞒不报。直到吐蕃军浩浩汤汤的到达了邠州,唐代宗才得到消息。
十月,唐代宗下诏调兵救援,但各地将领却因为代宗宠幸程元振而迟迟不肯发兵勤王,使得吐蕃军攻下长安,唐代宗连夜逃往陕州。到达行都后,群臣上书要求立斩程元振以救社稷,但唐代宗始终以其有保护之功而不肯,只是削去官职,放归田里。
后来收复长安之后,程元振又秘密潜回,希望重新得到唐代宗的重用,被御史发现,上疏弹劾。唐代宗才将他流放溱州,至江陵时被仇家杀死。
第三个被唐代宗除去的宦官是鱼朝恩,比之前的两个更是厉害。鱼朝恩于唐玄宗年间进攻,安史之乱后,侍奉太子李亨有功,在其即位为唐肃宗后,鱼朝恩被任命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等职,负责监领九个节度使的数十万大军。
但鱼朝恩完全不通军事,乾元元年(公元 758 年),他拒绝李光弼的建议,盲目指挥,在敌寡我众的情况下取得邺城大败。上元二年(公元 761 年),又听信谣言遭至邙山之败,使河阳、怀州失守失守。
但是在皇帝眼中再多的过失,也抵不上一件功劳。广德元年(公元 763 年),吐蕃攻陷长安,唐代宗出逃陕州,鱼朝恩率驻陕州军及神策军奉迎,从此得到唐代宗的宠幸,被任命为天下观军容处置宣慰使,专典神策军,代替程元振,成为了第三个李辅国。
之后的鱼朝恩继续的横行跋扈,曾对大臣说:“天下之事,岂不由我乎?”甚至有一次还逼迫唐代宗赐他的小儿子鱼令徽紫服(唐制文武三品以上穿紫服),金腰带。
这些行为使唐代宗开始厌恶鱼朝恩,大历五年(公元 770 年),在宰相元载的策划下,唐代宗于寒食节宫宴后,派人擒拿,缢杀鱼朝恩。
唐代宗在短短八年的时间内除三宦,彻底震慑住了宦官势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唐代宗消灭了宦官势力,如此后的禁军依然还是由宦官统领,只不过是他用强硬的手段控制了宦官势力,成为他手中的利剑,保证他之后在位的十年内朝政的稳定。
其实从唐代宗除三宦的蛛丝马迹中可以看出,铲除三人的真正原因,其实并不是他们多么的祸国殃民。李辅国贪赃枉法,陷害忠良没有被杀;程元振陷害忠良,隐瞒军情使京师长安被攻陷也没有被杀;鱼朝恩盲目指挥导致数次大败,丢失国土无数还是没有被杀。因为对唐代宗来说,这些都不是罪,甚至陷害忠良,排除异己不排除是唐代宗所默许的。
他们真正该死的原因是,李辅国曾说过:“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鱼朝恩也曾说:“天下之事,岂不由我乎?”是他们觊觎皇权,对唐代宗的权威构成了威胁。
可以说唐代宗用宦官是为了对付朝臣和地方藩镇的无奈之举,但同时导致了宦官势力的壮大,反过来威胁自己,只能不断的扶立新的宦官,铲除已失去控制的宦官,陷入了无奈的循环之中。
但显然唐代宗的后继者唐德宗不明白这个道理,使得宦官政治不仅死灰复燃,更加一发不可收拾。
泾原兵变——宦官政治的死灰复燃
公元 770 年,唐德宗即位,一上台就拿曾勾结大臣想要废除自己的宦官刘忠翼祭刀,后来又流放了受贿的宦官邵光烈,一举震慑住了群宦。之后更夺了宦官们手中神策军(禁军)的领兵之权,交于大臣白志贞。
结果在控制权交到大臣手中后,神策军迅速的腐化堕落,大量的官家纨绔子弟充斥其间领取空饷,为了弥补兵员的不足,又用贫苦百姓充当人头,数年之间神策军战力全无。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 年),泾原军五千人为平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经过长安,唐德宗下诏犒赏。结果京兆尹王翃只赏赐了一些粗茶淡饭,引起兵变。唐德宗马上诏令白志贞率领神策军抵御,可是神策军却已经早一步做鸟兽散,溃逃的无影无踪。仅仅五千人的泾原军就这样把长安闹得天翻地覆,唐德宗不得不弃城出逃。
经过泾原兵变之后,唐德宗发现大臣都是靠不住的,于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变得只信任宦官。回到长安后,他就立刻夺了白志贞的兵权,交到了两个心腹宦官窦文场和霍仙鸣手中。
手握重兵的窦文场和霍仙鸣,又有唐德宗的庇护,于是重新走上了李辅国的老路,开始把持朝政。宦官政治在唐朝只经过短暂的沉寂,又死灰复燃,并在之后愈演愈烈……
我是专注历史的中国小贱,我来回答。
唐朝的宦官乱政,始于李辅国。
安史之乱,打破了唐王朝多年的和平,战乱导致原本的社会政治秩序大混乱,国败家亡之际,必定多有妖风邪气。
正当唐玄宗逃亡四川的时候,李亨在心腹太监李辅国的大力协助之下,登基即位,是为唐肃宗。得益于拥立之功,李辅国顺利爬上了帝国权利的巅峰,由此也拉开了唐帝国宦官乱政的局面。
及至唐代宗时期,深感于宦官的祸国殃民,于是在八年之内接连制服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三大宦官。唐代宗的时候,宦官对于军权的渗透和掌握还不是很牢固,因此,代宗才有能力和机遇一打三。
那么,既然一下铲除了三个大宦官,为何唐代宗不一鼓作气彻底铲除宦官势力,避免后期宦官横行呢?
当时的客观环境不允许他这么做。
安史之乱,大大削弱的唐朝中央军的实力,反而让地方藩镇趁机崛起。纵观唐朝中后期,整个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唐政府和地方藩镇之间的矛盾。而为了制约地方藩镇,皇帝不得不派身边最亲近的人,也就是宦官,作为监军前往藩镇。
作为皇帝手中制约藩镇势力的武器,宦官是一把双刃剑,可惜唐帝王的武功修为颇为低劣,反而屡屡被这把剑伤筋动骨。
到了唐德宗的时候,宦官彻底掌握了唐朝的命脉——神策军。
在经过“甘露之变”后,宦官权利彻底盖过了皇权。此时丧失军权和行政权的皇帝,已经沦为宦官手中的傀儡。
综上所述:之所以唐朝中后期宦官一直横行,是因为两点:
-
宦官集团掌握军权;
-
藩镇势力的存在,不得不让皇帝选择宦官进行制约。
藩镇割据势力的存在,是唐朝宦官乱政存在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