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留不住的城市
打工者在城市打工,但是他们的工作很不稳定,而且很多人没有社会保障。打工者在城市生活,但是他们在城市买不起房子,一部分人支出了自己全部的积蓄、甚至借钱在老家的镇上买了房子,或者在村里盖起了房子。但是,那是一个回不去的“家”,因为必须在城市打工才能维持生活;打工者结婚了并且有了子女,但是他们的子女很多不能在城市的公立学校入学,因而被留在老家由祖父母抚养照顾,有一些干脆长年学习和生活在寄宿学校里;那些有幸可以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们在城市被称为“流动儿童”,从名称上看就好像他们要重复父母的命运。
2、回不去的农村
农业是人类的生命线,农村和大地是生命的根,如果没有了农业和农村的健康发展,任何城市的发展建设都是无根的、虚幻的繁华。但是,今天,中国的农村大地却是被我们抛弃的地方。农业收入非常微薄,农业生态系统在瓦解,基层组织作用缺失。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打工者不是现在回到家乡,而只想着老了以后回去,那么老了以后可能就更无家可归了。
3、迷失在城乡之间
打工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当我们的思想仅仅停留在自己可以养家糊口这个层次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只要使劲干、拼命干,命运就会改变,也许不会想到其他人和社会对改变每个人命运的关系。更具体点儿说,其实无法维护自身谋生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权益。如果多数人是这样,那么可能到头来,个人的愿望什么都实现不了,大家都很难养家糊口,因为大家的利益没有人去争取。
4、打工者的“过客心态”
“过客心态”是打工群体迷失的最显著的特征。打工者生活在南方的工厂宿舍和北方的打工者聚居区,生活条件都非常差。但是,因为大家都认为打工生活只是暂时的,所以就可以将就和忍受。在生活中的“过客心态”,会让他们不去争取很多的现实需求,比如,对居住权、对居住条件和环境、对子女在城市义务教育权的要求。在工作中的“过客心态”,会让他们不去争取工人应得的权力。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过客心态”让打工群体没有任何抗争的动力和谈判的合力。事实上,从居住地的稳定性来说,打工者倾向于在一个地方落脚的趋势是明显的。打工者的“过客心态”看似是一种无奈选择,其实却正是资本霸权的胜利,资本本来就是“过客”,它的目标永远指向最廉价的劳动力,而打工者的“过客心态”完全符合资本的逻辑,迎合和支持了资本的扩张和逃离。
无论在那里工作或者生活,都离不开金钱。这是每个人从心底涌出的一股热浪,有些人一年四季在城市里拼博。有的在农村挥洒着汗水,辛勤的劳动,默默地耕耘着。
还有一少部分人则在城市和农村来回奔波着,他们想在城市发展,却没有一技之长,扎不了根也站不住脚,只能短暂的停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农村。在农田里忙活二三个月又没钱花了,又返回城市里打点工挣点钱,这样来回奔波忙活,一年下来只能维持生计,这些人就是留不住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对他们而言,没有明确的目标,也没什么文化,既没有什么手艺或一些技术之类的,他们在农村除了劳动就是劳动,干的农活也没什么收入,只能解决温饱。在城市里也就干点苦力活。
其实无论你干什么,只要瞅准目标在城市或者农村干什么都可以,只要肯努力奋斗,不管城市和农村都能发展,根本就没有那里留不住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