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用三年的经历,还原一个真实的地方性国企的亲身感受,或许不如你想象的美好,也可能折射出地方性国企的真实状态(一下国企特制地方性国企)。
光鲜亮丽外表下的千疮百孔。
曾经的辉煌,因未能与时俱进,以变得千疮百孔
笔者毕业后一直在私企上班,时常听人谈起国企的好处,吃喝不愁、工资不愁、工作清闲、待遇优厚,步入而立之年后受当时行业的影响,转身投入到国企的序列,开启了慢慢的摸鱼之路。入职以后发现,听人说起的国企的好处确实是真的,但是这仅限于领导层面,工资的两级分化严重,只要你是领导确实可以做到,吃喝不愁、工资不愁、工作清闲、每天的任务就是带着本和笔开开会然后传达一下任务仅此而已,但是作为基层的员工则完全相反,工资确实没有你想象中的高,985 211 甚至包括留学回来的顶着管培生的身份拿到手也不过才 4 千左右,工作 10 年的老员工基本跟他们也没有太大的区别,作为一个有热带特色的高物价城市,这个工资基本勉强能够生活,你只能祈祷着自己别有额外的开销。按照二八定律,毕竟金字塔尖上的人还是少数,大多数的人还是属于现在。
时过境迁,还记得那份初心吗
可能有人会问了,如此的待遇怎么还会有人上班,还有那么多人往里进,这不得不说一下国企员工的组成结构,作为一个地方性的国企,往往都是历史较长,大多数的员工都是企二代或者企三代(暂时的就这么称呼吧,),大概分为两类:
1、毕业被家里铺好路直接就上班,缺少的其他行业的工作经验,在长辈的“谆谆教导”下延续着老式的思维传统,导致国企的“文化”被很好的延续下去,有没有能力是次要的,有没有人脉才是最关键的,结果就是“说你行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行也不行”。
2、在就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被美丽的国企外表所吸引,义无反顾地奔赴到国企的怀抱,确实宣传条件很诱人,房屋补贴(地方政府补贴,跟企业毛关系没有),免费的食堂(食堂的承包单位是本集团的二级企业,照顾生意),节假日的福利待遇(你要自己交工会费,等于自讨腰包)。招聘应届毕业生本意是提供新鲜的血液,激励企业发展,思路是正确的,可是你要是认为能实现,你就错了。
别忘了,国企有国企的特色,上段提到的国企的人员结构,注定你不能按正常的企业模式去理解,他比企业的体制味儿更浓、单比体制内更死板,为什么说死板呢,体制内只要是不犯错就行,但是国企需要经营,涉及都货币的流动,所以在审批的过程中都小心翼翼,宁可不做也不冒进,在公文审批中(公文审批是除体制外,国企特有名词),常常会看见“拟同意”,“原则同意”、“请相关部门给予意见”、“呈 X 总进行批示”,貌似每个人都给意见了,但是意见中不承担责任,这就是国企的审批特色。
国企也一直在改革,可是仅仅是改架构、改部门、改领导、改制度就能做到的吗?几十年来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不是仅仅通过表面的所谓的改革就能够产生效果的。各位自行脑补一下,当一个充满激情的应届学生去跟领导汇报工作的时候,可你对面坐着一个掌握着所有资源,但是一辈子干的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的感受嘛。他的思维方式跟认知仅仅局限于种地、施肥、除草、收割,不会联想到深加工跟“生态圈”的发展。
眼界、认知、担当,阻碍了个人的进步,同样也阻碍了国企的发展,不是没有政策、不是没有市场,不是没有机会,是明明可以抓住,但是还带着微笑主动的挥手道别。
首先要看做好国企的概念是什么。目前,很多人把做好国企与做好企业的概念混淆,这是最大的误解。做好企业(特别是民企)的目标很简单,就是利益最大化。然则经济效益对国企来说只是其中一个点,优先级上甚至远远落后与服务国家重大政策和战略、社会责任等。说白了做好国企一切以国家的大政方针为重,以社会责任为要,然后才考虑经济效益。作为一名电网人感受深刻,为实现无电地区,在山大沟深的地方不计成本投入,就为了再偏远的人家也要用上电,居民电费自 2005 至今 16 年没有涨价,南方雪灾,512 地震,舟曲泥石流,武汉抗疫等险情发生后都是第一时间冲向现场,国家一声令下众多国企齐心协力迅速建起雷神山和火神山,青藏联网工程海拔高地形险的地方车上不去,都是人拉驴挑物资,曾亲眼看到骡子拉货上车山累到流眼泪,还有其他重重数不胜数。因此共和国的长子并非浪得虚名,肩负着执行国家重大战略和政策的重任,挑起一切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不愿也不会去干的社会责任,为实现上面两项目标可以说是不计成本,因此最后的目标经济效益都要为以上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