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冷兵器战争中为什么常常会出现以少胜多的局面呢

18次阅读
没有评论

每个朝代的建立必然会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前朝的统治,其中不乏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场面。泱泱大国几千年,因战争而造就的战争狂人不计其数,冷兵器时代不像当今世界,那时候打仗,士兵的数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成败,因此,将领在人员调度上极其重视,人数占优势,整个军队的战斗力就会有优势,士兵士气也会受到鼓舞。在古代冷兵器战争中为什么常常会出现以少胜多的局面呢

人员规模固然重要,但绝不是决定战争成败的唯一因素。战斗若想胜利,除了受规模影响之外还受领导者以及各种外界条件的影响。

想当年,曹操挥八十万大军南下,在人数规模上占据绝对优势,但最终还是败走华容。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很多专家就此事争论不休,有人说是曹操骄傲自大不善用兵,有人说是诸葛亮和周瑜神机妙算。对此我们不做过多的评论,仅借此事分析为何会经常出现以少胜多的战役。在古代冷兵器战争中为什么常常会出现以少胜多的局面呢

首先,将领的领兵水平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是部队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强调的就是一个好将领的重要性。一个优秀的将领能善于发挥己方部队的长处并合理规避缺点所能造成的风险,关键时刻,恰当的指挥甚至能够改变战争的发展趋势,这也是很多以少胜多的战役能够成功的原因。

战争胜利的三个要素通常被概括为“天时、地利、人和”,除了主将的才能之外,这三点也是取胜的关键。在古代冷兵器战争中为什么常常会出现以少胜多的局面呢

所谓“天时”说到底就是运气,运气好等同于受上天的帮助,所以古人在行军前必先祭天。我们不妨举个例子:假如甲方率 20 万大军前来攻击乙方的守城,此时乙方仅有 5 万人防守,甲方迟攻不下便制定了火攻计划,用火箭烧毁城中粮草以减少敌方士气,从而取得战争的胜利。若此时天降大雨,甲方火箭失效,又暴露了火烧粮草的计划,那这场防守战能否成功就要另说了。此乃天时!

地利也是影响战争的重要因素之一,简单来说,地利就是战场优势。战场选择的位置、地势甚至是地貌都会对战争造成影响。赤壁之战在水上,如果是在陆地上呢?是否三国鼎立的局面在赤壁之后不久便可终结?在古代冷兵器战争中为什么常常会出现以少胜多的局面呢

最后是人和,古人云:“得人心者得天下”,战场上也是一样,当整个部队心往一处使,劲往一处发,那队伍的凝聚力就会大大增加,战斗力也会得到惊人提升。说到底,战场上人和不和,关键还取决于将领会不会给士兵做“思想工作”,工作做得好,胜仗跑不了!

总而言之,人数上的优势并不能完全决定战争的成败,军队的综合战力不只是单人的作战能力相加,更是智力、凝聚力、领导力、外部环境等的总和。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主要讲究的就是士气,也就是一鼓作气,二鼓而衰,三鼓而竭。又所谓哀兵必胜,例如最传奇的就是当年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衣不蔽体的两万人马,面对气势汹汹的对面的七十万武装到牙齿的辽军,身陷绝境的情况下,两万人就死磕七十万人,结果大胜而归,所凭借的无非就是士气!

其次就要说计谋了,例如三国里诸葛亮的绝户计,什么火烧藤甲兵啊!什么火烧赤壁啊!这些都是利用各种不可抗力的因素来达到战争胜利的结果,当然也有反着用的,例如蒋委员长抗日炸花园口,尼玛,什么抗日啊?愣是玩出了一个叫黄泛区的词来,日本鬼子没伤到几个,却伤透了天下老百姓的心!这算杀敌一人自损八百吧!

最后就要说运气,想当年金国横扫中原结果打到南京城下,两宋如果说最能打的,那么非老韩韩世忠莫属了,结果十万金兵兵临城下,韩世忠带领八千老弱病残孕抗敌,梁红玉亲自上阵击鼓助阵,老韩甩开膀子死磕,这才保住了半壁江山!

正文完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