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要区分东方和西方,因为这二个地方的文化传统以及教育制度和理念的不同,导致对待自己被俘虏的士兵战后回家的态度也有着很大的区别。东方一般提倡的是杀身成仁,不主张自己的士兵投降,除非是真的到了万不得已的地步,不然是不会允许自己的士兵投降敌军的。并且军事将领也会因为擅自投降这样的事情而受到处罚,所以在中国古代乃至近代的战争中,东方军队投降的比较少,如果不是极端的事情,都会和敌人打到最后,直到不能打了为止。而相对的西方军队就不是这样的理念了,他们更关注人,只要是因为客观原因无法继续作战,都可以选择投降,这不会招致非议,因为对于这些参加战斗的士兵来说,他们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了,只不过因为客观原因导致无法继续战斗,不然会被敌人无情的杀死。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谈谈:
西方的战争观念
在西方国家,大多都有着共同的信仰,也就是目前大多数的西方国家包括美、英、法、德等他们都是基督教的国家,有着共同的理念,虽然这里面也有所区分,但是总的信仰是一致的。在历史上西方国家的领土面积都不大,国家的人口资源有限,因此即使发动战争也不会把对方给赶尽杀绝。
在西方古代和近现代的战争中,很多事情所以都是可以化干戈为玉帛的,无非就是谈判的条件是否合适而已,并没有真的要把对方至于死地的想法,如果真是这样,那么陷入绝境的一方也绝不会坐以待毙的,必将让另一方也付出惨重的代价,这样的话真的是得不偿失。
并且一方投降,对于接受投降的人来说很明显是件极为有利的事情,这样可以减少自己的损失,从而在未来的谈判中获得更多的筹码。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战死更多的敌方士兵并不是一个国家发动战争的最终目的,争夺更多的利益才是目的,所以作战中的一方虽然投降,但是作为可交换到利益的一群人,他们的安全是可以得到最起码保障的。
东方的战争观念
东方国家在宗教上面就和西方国家不同,从来都没有什么比较统一的宗教,所以大家也不存在什么共同的信仰。所以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东方国家之间发动战争,只要不是同族,那么互相战斗起来就毫无顾忌,最主要的就是要削弱对方的实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杀死俘虏也是其中比较有效的手段之一,毕竟人死不能复生,你死了一个我就比你多一个,因此杀俘的事情在古代历史上层出不穷。
另外在东方国家的历史上也没有优待俘虏的习惯,毕竟在战场上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物资,有时自己人都吃不饱,怎么对待战俘那都是可以想象的,并且在历史上屠城的事件也不再少数。因为很多时候军队的补给后勤供应不上,只能就地征集,那么地方上的老百姓就遭殃了。所以一般情况下对待投降的敌人是很严苛的,最后能活着回去就是万幸了。
综上所述,在战场上对待被俘的士兵东、西方的观念是极不相同的,主要是文化和教育理念的差异所导致的,现在对于在战场上因为客观条件而无法战斗导致投降的情况是能够理解的。
可能会当上总统。有三位法国总统都曾经是敌人的战俘。
第一位是帕特里斯·麦克马洪(1808—1893)。麦克马洪原本是法兰西第二帝国元帅,1870 年随同拿破仑三世参加普法战争,在色当战役中,随同皇帝一起被普鲁士俘虏。后来,麦克马洪被释放。1873 年,他当选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总统。1878 年退休。
第二位是夏尔·戴高乐(1890—1970)。戴高乐是圣西尔军校毕业的职业军人。第一次世界大战,他义不容辞地走上了前线。1916 年,在血腥的凡尔登战役中,已经身为上校的戴高乐负伤被俘。在德国战俘营里,戴高乐还结识了一位俄国朋友,他的名字叫做图哈切夫斯基。后来,图哈切夫斯基成为了苏联元帅,而戴高乐作为一名志愿者去帮助波兰抵抗苏联的入侵。两位好友各为其主地参加了同一场战争。
第三位是弗朗索瓦·密特朗(1916—1996)。1940 年,身为律师的密特朗应征入伍,参加了法国军队,结果在法军兵败如山倒的局面下,密特朗成为了德军的战俘。后来,他逃出了战俘营,参加抵抗运动。战后密特朗开始从政。1981 年,密特朗终于在大选中获胜,当选为法国总统。由于当时法国宪法规定总统任期为七年,而密特朗又在 1988 年的大选中连任成功,所以密特朗在爱丽舍宫盘踞了十四年,成为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任职最长的总统。(戴高乐虽然也两次当选,但是他中途辞职)1995 年,法国修改了宪法,总统任期变成了五年。这样,以后就不会有人打破密特朗的纪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