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大兵瑞恩在中国上映过么

20次阅读
没有评论

拯救大兵瑞恩在中国上映过么
《拯救大兵瑞恩》是好莱坞历史上最伟大的战争片。其大致内容如下:

二战时期,诺曼底登陆后。瑞恩的三个兄弟全部战死。他成为兄弟中唯一的幸存者。如果他再遇难,家中老母亲将无依无靠。司令部的马歇尔上将得知后,立即组织了一个小分队。其任务是冒着枪林弹雨,寻找生死未卜的瑞恩,并将其平安送回美国。
拯救大兵瑞恩在中国上映过么

对此,有很多人认为。八个人去救一个人,最终牺牲了六个,到底值不值得?

有甚至些人认为,这个马歇尔不顾大局,感情用事。

对于电影主旨的争论。其实就是儒家与法家之争。
拯救大兵瑞恩在中国上映过么
儒家认为,独子不征,以养父母。以人为本。

法家认为,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臣民应该无条件为君主和国家牺牲:战时用其死,安平尽其力。
拯救大兵瑞恩在中国上映过么 中国只要遵循儒家思想,也能排出类似《拯救瑞恩》电影。例如:表现儒家以人为本的战争片《集结号》。

我就借助发条张的观点,来阐述一下。为了救瑞恩一条性命,而牺牲了六条性命。究竟值不值?

用六条性命换一个人的性命。从数学上看,是不值得,因为 6>1。但人类社会的事情。并非简单的算术题。并不能用>、<、=来界定。

我们用德国的社会学大师马克思 - 韦伯的理论。来阐述。韦伯把合理性分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工具理性的原则,是追求效率的最大化。效率是可以被计算出来的。按照工具理性,瑞恩只是一个二等兵。而牺牲的六个人。皆是久经沙场的老兵。六个士兵的价值远比一个士兵大。

但人类不只有工具理性,还有价值理性。价值理性包括伦理、美学、道德、情义、信仰等一系列评判标准。这些标准是无法量化的。但也正是基于价值理性。才会诞生荣誉、责任、忠诚、信念。司令部决定去救瑞恩,基于的就是‘价值理性。’这是人类基于价值观,做出的决策。价值观看似很虚,其实能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它让人做一些看上去‘非理性’和‘不聪明’,但却很伟大的选择。只要有希望,就不放弃任何一条生命。这个内核与儒家的以人为本和《辛德列的名单》救一人等于救全世界,是一脉相承的。

人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复杂混合体。在很多时候,我们运用工具理性。但在某些特殊时刻,我们会为自己的价值观奋不顾身,甚至放弃生命。这种特质有时会产生灾难,有时候也会产生奇迹。

所谓的牺牲,所谓的奉献。本身就是非理性的。但也是人类区别与机器最独一无二的美德。米勒上尉等六人的献身,在绝对理性的机器看来是很愚蠢的。但我们不希望生活在一个绝对理性的机器世界里。那样该多么的冰冷无趣。

孔子曰:君子不器。此之谓也。

附录:法家的观点恰恰相反。《商君书 - 去强》有曰:“诗、书、礼、乐、廉、耻、孝、悌、仁、智。国有十善,上无使战。”韩非谓之:“儒以文乱法。”把价值理性全部消灭。帮君主驯服奴才。把人变成机器,变成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这就是法家的使命。

要回答,先得弄明白《拯救大兵瑞恩》到底是怎样一部电影?有什么样的艺术成就,又表达了什么样的价值观?然后才能有的放矢地回答问题。

一、这部影片在人物塑造和叙事结构方面有很高的成就,但最为人们称道的,还是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第一次以记录片的视角和拍摄手法,来展示残酷、恐怖的战争场景,属于电影史上的开先河之作
拯救大兵瑞恩在中国上映过么

《拯救》的上映距今已有 20 年,但最初看片的感受至今仍历历在目。人间炼狱似的恐怖海滩,士兵在炮火中捡起自己被炸飞的胳膊,子弹射入身体发出噗噗的逼真音效……想象一下,这一切都发生在 1998 年,那种惊惧和震撼实属平生仅见。

斯皮尔伯格在此后的采访中表示,他使用纪录片手提式拍摄方法,并辅以后期特效,意在展现战地资料片的质感,来凸显战场情景中炮火的血腥和残酷。他认为,传统战争片的那种宏大而空洞拍摄方法,根本不足以表达战争的恐怖。
拯救大兵瑞恩在中国上映过么

这部电影最大限度的还原了战争本来的残酷面目,即便此后又有了《太平洋战争》,但总觉得里面掺了水,有应景的商业意味在里面,因而无法超越;

二、影片讲述的故事中,显示出所谓美国式的普世价值观,这在美国很平常,但在我们国内,却引发了长时间的讨论和争辩
拯救大兵瑞恩在中国上映过么

关于这部电影的主题,历来已有公论,即通过对战场的高度还原,反省人类的战争行为,并见证人性的光辉。

然而,主题归主题,故事本身却引发了国内观众不同的观察和思考。

瑞恩是二战期间被困在了敌人后方的美国伞兵。更不幸的是,他的三个兄弟全部在战争中死亡,如果他也遇难,家中老母亲将无依无靠。马歇尔上将得知后,便派遣一个八人小分队,在人海茫茫枪林弹雨中,寻找生死未卜的瑞恩,并将其平安送回。

上将派出救援队,显然是出于人道和人性的考量,这个没有问题。问题在于,用极有可能一去不回的八个人,去救一个人,值不值得?

有些人认为,这个马歇尔不顾大局,感情用事,也有人质疑,如果小分队没有救出瑞恩,连这八个人也赔进去,谁来负这个责任?还有人把上升到东西方价值观的高度。

但以我之见,这个讨论更多的要落在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上。不过,我不想在这里故作高深,言多必失,只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中国象棋有许多的棋谚,象丢卒保车,弃子入局等等,小兵小卒价值不大,随时可以弃掉。老帅老将都猫在小格子里,连护卫老帅的士和象也不能动窝。你在看国际象棋,王和后不仅能满世界跑,而且是所有兵种中威力最大的。咱们只要老将在,其他的都死光也没关系。

这个就是文化的差异;

三、现在来回答题主的问题,无论是从艺术的高度还是文化的差异这两方面看,目前国内都还拍不出《拯救大兵瑞恩》这样的影片
拯救大兵瑞恩在中国上映过么

先说拍摄技术和后期制作方面。

由于电影工业技术的普及和迭代,《拯救》中的拍摄手法和后期特效,如今已经完全普及。看冯小刚的《集结号》,有场面也有细节,子弹横飞炮火连天的战争逼真度,大约已经很接近世界水平了。

但在人物塑造和主题挖掘方面,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审片方面会有些困难。不过,单以英雄塑造而言,《红海行动》实际上已经有了很大改观。

至于文化差异方面,相信会长期存在。

正文完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