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肯定是过去浓。
物质匮乏的年代,精神生活就无从谈起,平时日子过得苦巴巴的,就盼着过年吃好的,穿新衣服,拿压岁钱……是过年才有的吃穿用让我们对过年充满了期待,所以过年时也格外开心,所谓年味,也就是那种喜气洋洋的节日心情。
现在不一样了,平时要什么有什么,吃东西吃到败胃口,物质的极大丰富,让大家对过年少了期待,因为实在没有什么东西是过年才特有的。
相反,倒是习俗,过年要走亲访友,关系好的,平时自然没少走动,关系稀松平常的,过年不得不走,多了许多乏味的寒暄和客气,说白了多出来许多应酬,反而让大家感到疲惫而乏味。
过年很多宾馆,饭店都关门,菜场也没人卖菜,于我而言,过年让生活变得很不方便,总之是对过年无感!
以前更有年味
原因
年味只是感受,现在我们感受年味没有以前浓,而现在的小孩子再过十几年二十几年回过头想现在,也会发出和我们现在同样的感慨。这就叫回不去的童年,回不去的青春是无比美好的,可当时并那么不觉着。我想这是一个主要的原因。
还有一个原因,不是从自身出发,而是从大环境出发,经济形态发生大变化,市场经济之下主导的社会和最早的以及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形态相比而言发生了巨大变革,再此社会经济形态下过年这个形成于传统小农经济形态下的一个人类重要活动势必于今天而言产生很多矛盾,其中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春运,那么这种外在的以及内心的种种矛盾也势必会对传统的那个年味减色不少(当然肯定也新增了一些其他方面的东西)。
当然是以前…
小时候没有高楼院子,没有攀比成风,没有手机电脑。但那个时候我们会聚在一起捉迷藏,过家家,打雪仗。
飘雪的冬季有冰树银花,有鞭炮声响,有三五成群的水上溜冰,还有扫雪,写春联,熬浆糊,包包子。那时候烦恼很少,快乐很多。大人们也都忙着备年货,宰肥猪,散气球,买新衣,吃大餐。
现在随着生活越来越好了,过年就成了一场攀比赛,谁家盖了新房,谁家买了新车,谁家谈了女朋友。讨论的也成了赚多少,混的如何,有没有对象。就算在外狼狈如狗,回家也要装成人中龙凤。
高楼隔绝了热闹,围院阻挡了往来,每家在一隅之地欢声笑语,各自刷着手机,却在手机上看着别人的热闹,空自羡慕。
小时候合家都没院子,出门玩是连房间门都不关的,但如今,别说房间,连院子的门你都进不去。
曾经过年是一家人的团圆欢聚,是一个村子的往来贺喜,如今则是一家子的各自冷清,一个村子的攀比羡妒,却都不知背后的满目疮痍。
谢谢你的邀请。
我认为现在过年不是没有年味了,而是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年的味道提升了,虽不是“浓烈刺鼻”型,但也可谓“清香淡雅”型。
要找回以前年的味道,那是不可能了,儿时的记忆,在农村,年前买几盒小鞭炮,放到炕上,怕鞭炮潮湿,象小朋友显摆,时不时拆了几个点燃听听响,其余的分四份,分别在三十晚上、大年初一、正月十五燃放。年三十父亲用秸秆和红纸制作的灯笼,我点上蜡烛,用树棍挑起灯笼,兴高采烈地和小朋友一起玩耍。年三十那天才能穿上母亲亲手缝制的新衣服和早晨父亲和我一道贴对联。年前母亲亲手做很多的年豆包和馒头,以备过年吃。三十那天晚上的饭菜非常丰富,还特别好吃,父亲还得喝点酒,一家人一起吃饭,好不热闹。
可是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落后的生活方式一去不复返了。
要叫我说现在有年味——新时期的年味!
感谢你的邀请,我来回答一下你的问题。不过相比较是现在过年年味足,还是以前过年年味足。不知道是年龄的增长还是岁月的蹉跎。小时候过年的感觉再也找不到了。小的时候过年可能也有一些想法,但是那些想法都是天真的无邪的。就是想着吃什么好吃的,妈妈给买什么新衣服哦,对了,以前都不是买新衣服都是妈妈给做什么新衣服?或者是爸爸今年给自己准备了多少鞭炮?买鞭炮钱预算是多少?买回来的鞭炮拆开了一个一个方。当时可能感觉也 10 分的苦恼或者是纠结。但是现在想一想真的很有意思。而且呢,还有一个就是以前过年呢,都是一趟一趟的平房。邻里邻居的接触 10 分的频繁。邻居之间大人们接触很频繁,小孩之间呢,所以接触的也更频繁了一些。前后几趟街的小朋友都能在一起玩。现在就不一样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是提高了,但是感觉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大了。现在水平提高了,平房都变成高楼了。人们都住在格子房里。别说没有了邻居,就是一个单元的上下楼的邻居可能都不是好朋友,上下楼的小朋友都不会在一起玩。现在的小孩和我们年轻的时候相比年味儿啊,真是不能用好与坏来平衡,真的谈不上有没有年味儿。上下楼的邻居平时只能说认识的,见面了打声招呼,平时也好,还是过年的时候,很少在一起走动。不像小的时候滴了个小灯笼,挨家挨户姬和很多小朋友在年三十儿挨家挨户的走,真的是年味十足。不用我说大家也能比较的出来。那种感觉现在只能在回忆当中了。我发表了一下自己的看法,可能你在说这个话题的时候同样也有感受。我的答案不知道能不能说到你的心里,只是大家共同怀念一下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