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如何创新传统格律诗词

8次阅读
没有评论

新时代如何创新传统格律诗词

新时代如何创新传统格律诗词?


“创新”二字,说起来轻飘飘的,做起来殊为不易。

诗词在内容上,不管你写什么,就算把火箭、卫星写进格律诗,那也不叫创新。多读读古诗,就会发现,即便是二千年前的《诗经》,就早已涵盖了人类大部分生活场景。写当时代的生活,于诗词来说,这是必要的,不叫创新。何况我们今天能写的东西,和古人比起来在物质上多了无数倍,可是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在诗歌真正存在的精神方面,我们能写的东西太少了。

而格式上创新,并不是你文采天纵,写出了不一样的东西来,就算数的。开创容易,难的是蔚然成风。也就是说作为一种创新,必须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并真实地流行起来,改变了一个时代的风气,我们才能认作是有意义的创新。

新时代如何创新传统格律诗词

有条件的创新

打个很简单的比方。中国造车元老说过一句话:“车嘛,不就是四个轮子上面装个沙发。”造出四个轮子的车,就是创新。但是有些改装车主,在后面横向加个轮子,停车的时候放下来,侧方位进行移动,变成了五个轮子的车,你说这是创新吗?当然是创新,但是为什么并没有被所有车企接受,让行业发生改变呢?而为车子加装天窗、加装空调,这些创新却被所有厂家学习跟风呢?

因为第五个轮子除了在侧方位停车新手中有作用之外,却增加了机械的不可靠性,关键是一个合格的司机并不需要这个东西。取而代之的是科技高速发展之后出现的自动泊车技术,这个现在已经慢慢开始普及了。

这说明即使是很有意思的创新,也需要大众接受才能成为新的普及。没有大众认同的创新其实意义不大,更多地是用来激活思路。

对于格律诗来说,也是如此。在盛唐以后,格律诗的平仄关系、押韵、对仗、句式、体式都已经完全确定,就好像车企产品的轿车、越野车、货车、客车这些形式已经大致确定并成熟,后人能做的只是在细节上的小修改。比如说外形、内饰这些让人更加愉快的修饰。格律诗在宋朝走向形式僵化的时期,也有不少诗人为了改变这个情形做出了自己的努力。比如孤雁出群格,辘轳韵,包括杜甫做出的拗体诗在黄庭坚手上的传承,在初唐是因为格律的不规范而出现的各种诗病,在宋朝很多诗人是有意识地去开发格律规则之外的变体,其目的也是为了创新,让传统格律诗词更加符合时代。

新时代如何创新传统格律诗词

杜甫、黄庭坚的拗体实际上可以说是失败的,并没有走出来。大部分文人还是恪守格律规则。这个就好像为车子装上的第五个轮子,可能有点意思,但是普通司机并不需要,没有实际存在的意义。

“孤雁出群格”、“孤雁入群格”则被文人们所认同,就好像我们为车子装上了空调,在一定意义上舒缓了平仄格律对诗词的禁锢,让人更加舒服、自由地开车,所以,这些格式上的创新得以流传了下来。而“辘轳韵”则类似于某些多余的车饰,虽然流行了一段时间,但是最终还是被抛弃,就好像花里胡哨的车内小装饰,有些人喜爱,但是也有很多人不喜欢,自然就不会成为车子的标配——你爱鼓捣,就自己鼓捣去吧。

举这个例子,无非就是说明格律诗经过千年到了今天,类似于汽车诞生百年,它总的规则就是汽车的四个轮子加个发动机,再加个沙发——格律规则是不能改变创新的——我们要做出创新,就好像为车子加上空调、加上智能电脑,总的来说只能在四个轮子的铁盒子中让自己过得更舒适。

新时代如何创新传统格律诗词

守规则和创新是对立两面

格律诗要创新,首要的是守住平仄格律的基本规则。记住,写近体格律诗,基本规则不能打破。

有很多朋友就会说:“意境为先,为什么要被格律所困?”你说的没错,你要表达的感情当然是第一位的。但是你明明坐的是飞机,为什么一定要说我开的是四个轮子的车?你明明一个轮子都没有,为什么要嘲笑开着四个轮子的车?

不守格律,不叫作创新——因为你写的根本就不是格律诗,何来格律的创新?

我们把眼光放高一点看,民国到现在的白话诗就是一次对中国诗词的大创新。注意,这是中国诗词的创新,是对格律诗的背叛。于整个诗词来说是创新——但是和格律诗没有关系——只是把格律诗当做反面教材来映衬,甚至为此专门命名为“现代诗”,以表示和古代诗词规则的决裂。

废弃格律、废弃规则、注重感情表达渲染,歪打正着地焕发出白话文的强大表现力——这就是中国诗词史上最大的一次创新——是踩着格律诗上位的。这是诗词的创新,并非格律诗的创新。

新时代如何创新传统格律诗词

当时的闻一多的新格律派,则可以看做是格律诗和现代诗之中的妥协,实际上也就是格律诗的创新。不过这种处于墙头草地位的风格,既不被老派所爱,也不被新诗派所接纳,最终影响平平——实际上这可能是近千年来格律诗改变创新的最大机会。

由于现代诗的步子迈得太大,省掉了这个过渡环节,格律诗又重回老路,到今天已经成为故纸堆里的知识和美文,没有人有动力、也没有人再有这个学识提起对格律诗的创新变革。

格律诗就像书法一样,成为小众的精神文明艺术创作,已经没有催生变革创新的土壤了。

唯一可变化的创新

如果一定要讨论在新时代如何创新格律诗,那么我们一直在进行中。

抛开那些属于四个轮子的基本规则,跟随着时代变化,可以稍作妥协的,就只有韵脚了。

新时代如何创新传统格律诗词

因为发声是一直在改变的,普通话成为中华大地上统一性的官话是既成事实,而且也符合地球村的现代沟通交流趋势。古诗大部分是以平水韵来创作的,这个在唐宋是时代使然,而在元明清则是守旧使然,同时因为语音的变化并没有大到完全不能辩识的缘故——即使到今天,也是如此。普通话不论怎么普及,也不妨碍我们去欣赏古诗——只不过会造成部分读音不准,产生古诗不押韵的疑惑(这种疑惑,只要了解诗的三个基本特征,就不会产生)。

也就是说,格律诗发展到今天,其实最大的矛盾就是平水韵和中华新韵的使用问题。守旧派认为既然写古诗(格律诗),那就得用古韵,而新格律派认为只要发音押韵,何必一定要使用平水韵?

旷日持久地存在于古诗词的创作者中,众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当然也有妥协派提出新韵入门,旧韵深入,在创作中逐渐带出古意来。

其实都可以的。这并不是吃饭还是吃屎的问题,这只是吃饭的时候用手还是用刀叉还是用筷子的问题。

新时代如何创新传统格律诗词

诗是韵文。押韵就行,不管什么韵,我们都可以称之为诗。而称之为格律诗,更重要的是高低起伏,字数多少,平仄相替、相对、相粘、诗句对仗这些规则,至于在哪种韵脚下来遵守这些规则,从来没有定论。

唐音宋调都相似,而且有大量的作品,是因为当时的口音没有发生变化。元明清之间,官话口音因为北方势力南侵,发音越来越接近如今的白话,这才出现了“十三辙”之类的韵脚,即后来新韵的前身,也是今天中华新韵、通韵的前身。元明清的文人也并非就死守平水韵创作,同样有大量的时韵创作,或者方言韵创作,只不过被归入古风罢了。如袁枚的《所见》就是典型的方言韵: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新时代如何创新传统格律诗词

为什么旧韵一直在新语言中沿用

大部分人沿用平水韵创作,第一是官府不管。

要是政府下个文强推新韵,哪里会有什么争论?因为诗词的地位下降,不再在政治中扮演讽喻角色,成为个人感情的抒发,你押什么韵,官家才不管你。至于强推的威力,看普通话就知道了。假设今天高考要考格律诗,我们都可以想象得出神州遍地起诗声的景象。如今开始重视古诗词,也只是上几个综艺节目做一些似是而非地引导,让大家多背背古诗,至于如何写,还是避之不谈,要用什么韵,谁管你呢?

争论的人大多不知道自己到底多少斤两,不知道诗词在当代文化中还有多少斤两。

第二就是唐诗宋词太伟大,后世的各种尝试都无法超越,所以在格律上的小小突破都是浅尝辄止,无法改变大多数人传承下来的思维,也就无法真正引导格律上的创新,甚至连韵部的创新都做不到。

第三就是平水韵和平仄格律一样,对于古人来说都是基本知识,类似于咱们今天的儿歌。他们对耳熟能详的韵部和规则,根本就没有想过改变这件事。到了近代中国,西方文化入侵,打碎了这些规则,就好像我们跳过资本主义进入共产主义一样,咱们的诗歌也跳过了新格律派,直接进入了现代诗,完全忽视了规则和韵脚。

文化的断代,才真正引发了新旧韵之争。

新时代如何创新传统格律诗词

各回各家

即使我们想在新时代为格律诗用上新的韵脚——这是格律诗创新的唯一可变通的地方(其他地方创新就不叫格律诗了)——前人也早就做过这个事情了,而且还成为格律诗坛几十年来争论不休的一个老问题。

争论到现在,没有谁能说服谁,无非就是爱用平水韵的继续用平水韵,显得高古但受众不广,不过占据了高位。爱用新韵的继续用新韵,大家都能读懂,不过不受各类格律诗比赛和诗协待见——但是诗协也是弹性十足的,我都不知道他们怎么去判断现代诗人。

诗言志、词调情。我们记住这一点,诗词是为了抒发我们的感情,使用有节奏感的韵文,来最大程度地打动读者,让大家一起嗨起来。至于使用什么韵,看你的读者圈子,你的读者都是用平水韵的,就用平水韵,你的读者都是讲普通话,就用新韵。

这就是格律诗这个风中残烛在新时代唯一能够创新的一丁点儿自由。

诸位就不要再互相攻讦,以求一统诗坛了吧。

新时代如何创新传统格律诗词

中国经济与政治强大了,但是,我们的文化没有跟上,为什么会这样说,当今主流的文学,还是伤感、伤痕以及颓废占了上峰,那些自信自强的作品很少。中西方文化,主要是竞争关系为主,就算我们想和谐,人家西方社会也不会放下偏见,这就是现实。

从清末到解放前,中国各方面都落后了,以史为鉴,我们已经总结落后的原因,最主要闭关锁国,先进的科学落后,经济弱小。中国文化虽然有不足之处,但绝不是国家衰败的主因,不能把怨气撒在中国文化上。

继承传统文化,吸收别人的长处,改进与发展中国文化,要成为主流。我们几千年的文化,是连绵不断的,但是,比如诗词曲赋,写的人不少,精品太少。大部分离不开风花雪月,山水琴画,反映现实以及生活的精品少见!

翻开学生语文课本,虽然有诗词曲作品,但是内容只有意思解释,对于格律,一个字都没有,学生会背以及理解意思就可以。学生学习了绝句和律诗,对平仄以及韵律,不知道怎么回事,这是教材的不足之处。

对于韵律,有平水韵和中华新韵之说,平水韵属于清朝以前的,对于平仄,他有平水韵表,以韵统字,把常用的字

新时代如何创新传统格律诗词新时代如何创新传统格律诗词新时代如何创新传统格律诗词新时代如何创新传统格律诗词新时代如何创新传统格律诗词

归入韵。中华新韵也有韵表,也有以字统韵的痕迹。如果以汉语拼音分平仄,也就简单多了,这是个人见解。

随着科技发展,诗词软件出现了,他为诗词作者提供了方便,喜欢写作诗词曲的朋友,可以下载这类软件,为写诗作词提供方便。

正文完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