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很多老年人,在孤独中,人的尊严会丧失干净”,你怎么看

11次阅读
没有评论

前两天有一则新闻,看完心里很不好受。大连一位七旬独居老人猝死家中,待儿子回家发现时,已经一个多月了。而一直陪着老人的小狗,也死在了老人的旁边……

题为《你爸躺在地上,而你却躺在通讯录里》的文章在朋友圈刷了屏。子女身在异乡甚至异国,这让看起来生活无忧的城市老人愈发失落、孤独、焦虑、恐惧……

戈舟,70 后作家,空巢老人生活的记录者。他作为一个采访者,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老李两口子都是知识分子、生活优渥,儿女优秀,可他们所陷入的“空巢”危机折射了每个中国城市家庭的影子,值得大家一读!

1

李老今年七十岁,老伴儿六十八岁。退休前,李老夫妇都是省城电子研究所的研究人员。

李老的两个儿子,曾经是、如今也是他们老两口的骄傲。一个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一个毕业于清华大学,之后继续深造,取得了高学历后,如今都在北京定居。

有这样的两个儿子,对于任何家庭的长辈来讲,此生都应当算是功德圆满了。而“功德圆满”,也是李老在接受我采访时,除了 ” 理性 ” 这个词以外,最喜欢说出的词语。

但这四个字从李老嘴里吐出,却并不尽是欣慰的情绪,相反,多多少少还有些自我劝慰式的唏嘘。

李老的表述,在我访问到的老人中最有特点,长期的科研思维,使得他的表述极富逻辑性,但又并不显得刻板机械,反而更有一种可信的抒情力量,以至结束采访后,我对他笑言:李老您具有诗人的气质。

李老大笑,说:科学本来就是有诗意的。

2

两个儿子远居北京,老李夫妇的老年空巢生活,过了将近有十年了。起初,一切似乎都还和谐,充裕的养老金足够老两口安度晚年,那段时间,两位老人还经常出门旅游,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

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这对在抚养子女上 ” 功德圆满 ” 的老人,却越来越感受到了垂暮生命的重荷。

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尤其到了最近两年,更是每况愈下。李老患有严重的心脏病,老伴儿患有严重的高血压,日常生活中,老两口是彼此的医生,一个替另一个量血压,一个监督另一个按时服药。

老两口知道控制病情的重要,心里都很清楚,一旦其中的一个倒下了,另一个都没力气将对方背出家门,而且,另一个也势必会跟着累倒。

这种担忧在今年年初得到了证实。

当时李老的心脏病突发,幸亏邻居帮忙,打电话叫来了 120 急救车。在邻居的劝告下,老伴儿留在了家里,可是当天晚上,一个人在家的老太太突然感到天旋地转。

依靠平时掌握的医疗常识,老太太理智地没有进行多余的挣扎,而是就地躺在了地板上。躺下后老太太就感觉到完全动弹不得了,整个身子已经完全不受自己的支配。

她说,那一刻,她认为自己要完了。就这样躺在冰冷的地板上,直到黎明时分,老太太的病情才渐渐缓和。她始终不敢动,更不敢睡着,她怕自己一旦睡着了,就再也不会醒过来了。

等到第二天,邻居发现了,喊来了 120,后脚跟着前脚,把老太太也送进了医院。

这件事情发生后,李老夫妇的空巢生活正式敲响了警钟。

3

我们不是没有想过去北京和儿子一起生活。以我俩的收入,即使生活在北京,也不会给孩子们增添太多的负担。

两个孩子在北京生活都算稳定,也都买了自己的房子,但要说宽裕,却绝对算不上。两个孩子买的房子都在一百米以上,也都有不低的贷款。买完房子,他们的人生基本上就被套死在贷款上了。

因为太不容易,孩子们的心理上,就格外爱惜自己的小家庭、小日子,这种心理,也可以说是自私,但我和老伴儿都能够理解。按说一百多平,除了他们各自的一家三口,也够住下我和老伴儿了,但孩子们谁都不主动开口请我们去住。

有一年过年,全家人都在,两个儿媳妇用开玩笑的方式互相说:

现在国家人均居住面积的小康标准是三十平米,如果咱们谁家再挤进两个人去,立刻就生活在小康线以下了。

也许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俩只能相视苦笑。

孩子们好不容易在北京立了足,过着还算体面的“小康”日子,如果去扰乱他们的生活,想必我俩住进去了,各方面也都别扭。

我们还想到了去北京租房住,可孩子们每天忙得不可开交,日子一样是我们自己过,还是空巢家庭,顶多周末的时候孩子们能过来看一眼。

思前想后,唯一的出路就是我和老伴儿继续独守空巢。

4

对于暮年的生活,我们做过设计:当年我们退休的时候,想着自己老了请个保姆,绝不拖累孩子们,在彼此的义务上,都不做强求。

起初一切都按照计划进行着。退休后,年年去外地旅游自得其乐,孩子们也很高兴,因为彼此无扰,和孩子们的关系处理得非常融洽。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这样的日子没有过上十年,计划就被完全打乱了。

我们都没有料到,自己的身体垮得会这么快。年轻的时候做科研,玩命加班的时候太多,亏欠身体太大,这一点,算是个变量,没有计划进去。

怎么办?只有提前进入请保姆的程序。

谁能想到,如今请保姆难,居然已经是一个社会问题了。我们最先找了家政公司,伺候两个老人,对方给出的要价是每月三千元。

这个数目,虽然也在我们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但还是让我们有些小小的惊讶。

你看,我们研究所刚刚毕业的研究生,一个月的工资也就是三四千块钱,可是一个不用受太多教育就能胜任的保姆岗位,也开出了和一个研究人员同等的薪酬标准,这个价格不能说没有一些扭曲。

但这就是现实,我们处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购买服务,只能接受如此的定价。

5

好不容易,老伴儿的思想工作做通了,第一个小保姆被请进了家门。

可购买保姆的服务,远远不像我们购买其他商品那么简单。具体的矛盾我不想复述,总之,保姆为我们提供的服务质量,远远和我们的预期不相吻合。我们老两口也是自认有修养的人,但是的确难以容忍。

就这样接二连三换了四个保姆,最终不约而同,我和老伴儿都决定不再尝试这条路了。我们决定,在我们还能动的情况下,彼此照顾对方。

现在我和老伴儿又有了一个共识,那就是住院两个人必须一同去。我想啊,也许我们最终的那个时刻,会双双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彼此看得见对方,一同闭上眼睛。

——现在孩子们是什么想法呢?孩子们当然很着急,可也只能劝我们再去请保姆。

我们住院后,两个孩子都回来了。当孩子们出现在病房门口的时候,那一刻,我真的感受到了情感上的满足。

可那一刻,我居然有些伤心,就好像自己受了什么天大的委屈一样。老伴儿更是哭得一塌糊涂,孩子们越安慰,她哭得越凶。

好在,我还算比较克制。如果我也落泪,孩子们会感到震惊的。我从来没有在两个儿子面前掉过泪。

孩子们不会理解他们的父母怎么会变得如此脆弱,就像我年轻的时候一样,也一定难以理解如今的自己。

在医院陪了我们几天,看我们的病情都稳定下来了,孩子们就回北京了。

他们太忙,是我让他们回去的。有生以来第一次,我在理性思考的时候,感到这么违心。

6

孩子们走后,我和老伴儿突然变得特别亲。

不是说我们以前不亲,是这次事情发生后,我们之间那种相濡以沫的情绪变得空前浓厚。

我们俩的病床挨着,各自躺在床上,伸出手,正好可以牵住彼此的手,我们就这样躺在病床上手拉着手,连护士看到都笑话我们,说我们比初恋的情人还要亲密。

护士说得没错,我和老伴儿年轻的时候,好像都没有像今天这样情重。这就是相依为命啊。我们手拉着手,各自还吊着液体,我觉得液体滴进我们的血管里,就融合在了一起。

我还和老伴儿开玩笑,说这种感觉真好,就好像我们两个人都输进了双倍的药物,你的我也用了,我的你也用了,我们这次住院算是赚到了。

在医院里,我和老伴儿商量出了下一个决定——我们住进养老院去。

出院后我们立刻考察了一下,有几家养老院还是不错的,小家庭的样式,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自己愿意的话,也可以自己做饭,医务人员会随时巡视老人的身体状况。

当然,收费比较高,一个月我们两个人需要交纳六千块钱。入住手续我们已经办好了,现在只等养老院的通知。

去养老院,看来就是我和老伴儿的最后一站了。

也许真的是走到人生的尽头了,这段日子在家,我和老伴儿总觉得是在和什么告别,情绪上不免就有些低落。

收拾收拾东西,每天夕阳落山的时候,我们老两口就坐在阳台上说一些过去的事情。

我们这一辈子,传统观念不是很重,自认为我们的生命和孩子们的生命应当是各自独立的,可是如今看来,人之暮年,对于亲情的渴望却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这是我们独有的民族性格,而现代性,说到底是一个西方观念。所以,当我们国家迈向现代性的时候,独有的这种民族性格,就让我们付出的代价、承受的撕裂感,格外沉重。

7

老伴儿现在特别思念孩子们,我也一样,这些日子突然想起的就总是两个儿子小时候的样子了。

有时候还会有些错觉,好像看到他们就在这套房子里玩耍,听到他们兄弟俩小时候打闹的声音。

前两天我和老伴儿做了一个大工程,就是把孩子们从前的照片都整理了出来,分门别类,按照年代的顺序,扫描进电脑里,做成了电子相册。

我想,有一天,孩子们也会开始追忆自己的童年吧。这也是给我们进养老院做的准备工作。

要离开家了,我和老伴儿想了想,需要从这个家带走的,好像并没有太多的东西。除了我们的养老金卡、身份证件,好像唯一值得我们带在身边的,就只有孩子们的照片了。

人生前一个阶段积累下的一切有形的事物,我们都带不走,也不需要带走了。

你看我的手机,屏保就用的是两个儿子大学毕业时穿着学士袍的照片,我老伴儿的也一样,不过是这俩小子光屁股时的样子。

还有一个决定,应当算是我和老伴儿最后的决定了。这个决定我们谁都没有说,只是彼此心照不宣。

那就是:如果我们中的一个先走了,另一个就紧随其后,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

我们谁都知道,自己难以承受一个人的老年,一个离世,另一个绝对无法独活。

那样实在太孤独了,在孤独中,人的尊严也会丧失干净。

我不认为这是不人道的,相反,我觉得这应该是我们此生最后一个,也是最大的理性。

这问题看你从哪个角度去看,它涉及到每个人的成长经历,性格,文化程度,一生所从事的工作,自已的经济状况,家庭现状等等,很难一一表述,上述这些就形成了他的三观,而经历和工作会形成他的人生观,文化程度和平时所关注会形成他的世界观,而收入及家庭经济状况会形成他的价值观,会对自己的处境有相应的反映和感慨,面对人生的现实,绝大部分人将来恐怕都要面对孤独终老,是不可抗的问题,考虑过多,会费心累脑,也无实际意义,况且,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谁人敢断?说白了,今天早上把鞋穿上了,咱就开始新的一天!至于所谓的尊严,就更不要谈了,说点儿接地气的话,你能跑能跳,又有钱,什么时候都有尊严,到了七老八十的那一天,真要病倒在床上,屎尿满床,谈什么尊严?包括儿女,烦都烦不过来,即便你再有钱请护工,人家也是捂着鼻子伺候你,(为了钱)背后都得骂你,可能老朽太过于耿直了,无奈,这叫看透人生,看透一切,不玩儿花拳绣腿那一套,所以,唯一自由是独自思,所谓的孤独並不可怕。希望各位活在当下,善待自己,活出自我,不能动那天什么都无所谓了,也是万般无奈!就是这么简单!

正文完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