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肯定是错的,应该说“旅游是生活的调味剂,总的出去走走才知道自己所处的环境有什么不同”。
换做十几年前,可能旅游对于很多人来是奢侈品,因为收入与出去旅游是不成正比的,也许出去旅一次游,要花费几个月工资,而随着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随着水涨船高,比如说现在去东南亚旅游,仅需要花费一个月工资的几分之一,特别是现在一种分享式旅游的兴起,很多爱好旅游的人,不仅可以游遍全世界,而且还能挣很多钱,像头条里面也有很多旅游大咖就是靠边游边挣钱的,当然这些大咖就不说了,像我现在的公司就是做分享式旅游的,好多小姐姐,小哥哥就是通过边旅游边分享,一年多的可以挣到几十万,我记得我们有一个体验师去年一年就挣了四五十万,接团单接到手软。自己还游遍了好多地方。。。
对的,就是下面这位小姐姐
在我看来真没有把旅游当做是一种奢侈,也不是一种必需品。
记得刚工作那会儿,81 年工作,三年时间就走了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省市,而且又是那种独行侠的方式,即使是一大帮人出差,也会悄无声息的一个人去旅游景点,对于本人而言,更多的感受其实是当地的人文,因为物是死家伙,人却是活着的文物,所以才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第一次出差是到的贵阳,到了才知道当时把整个贵州叫做: 人无三吊银,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一个字: 穷。可想想后来到的北京,上海也没见得好到哪里去。最多就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去到贵阳的第二天早上,一帮人都在旅馆睡觉,只是说了声有愿意跟着去花溪公园的吗?无应答,于是个人出发,当时花溪公园感觉离城市还很远,需要坐长途公交,现在的花溪公园已经就是城市的一部分了,到了花溪见到的是人烟稀少,可这正是我喜欢的,不以门坊为重点,不以物喜。闲适,自然,甚至地摊上的一碗米粉都能感受到惬意(当然当时也没有什么商铺)。
而一年后去了上海和北京,当时的收入也能接受得了旅游景点门票价格,所以也没有觉得特别的奢侈,大多的景点也都去了。
不过,现在很多景点门票价格确实离谱,里面的商铺货品价格也高得惊人,但作为我个人来看,必须的消费应该还是要给的,那也是旅游代价的一部分,就如同你穷游,不也是需要你花费比常人更多的精力与体力一样,在一方面损失了在另一方面就是得到了。
旅游是生活的必需品,不是奢侈品。
一部分人可能会觉得“站着说话不腰疼”、”没吃过苦的孩子“… 我不想说诗和远方,也不想说那些极端情况,比如贫苦的山区没了旅游是否能生活?之所以拿出这个话题,是因为大家普遍的生活水平都有所提高,有一些经济基础供大家选择更多的生活方式,这才是我们讨论的意义,更何况旅游不一定是要去多么高大尚的地方,也不一定要花费多少金钱,仅仅是我们选择的生活方式罢了,有些人宁愿留拿钱吸烟喝酒都不愿花钱旅游,还有人去做他们认为更重要的事,这仅仅是价值上的选择罢了。
生活的必需品,顾名思义,为了满足生活而必须用到的物品,一般分为衣、食、行。当然,这里的行是指交通,而不是旅行。但,我们追求的生活仅仅是这样吗?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已经不是我们目前社会要努力的方向,大家都想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甚至是思想层面的提高。那么旅游变成了最好的选择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旅游不仅仅局限于一般性的纯享乐、消遣式的旅游,也包括商务和会议旅游、宗教旅游、体育旅游,甚至是新兴的互助旅游,这些在满足我们开拓视野、放松身心、结交朋友、商务会谈、宗教信仰、生活体验等方面均有所囊括。
什么是奢侈品?是大多数人都消费不起的物品。去一座小城,找一家民宿;寻一处野外,搭一架帐篷;如果你想做,你会有很多的选择,问题是你有没有把他当作你生活里的必需品。
走出你的舒适圈,走出你认为的那个狭小的世界,除了看和听人家说的,不如亲身去体验和感受下这个世界,也许你和他们有不同的想法。我们的认知是随着我们的见识而成长的,当你做出了选择,你永远不知道明天的你会是什么样子的?这才叫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