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战胜疫情的诗

11次阅读
没有评论

一、这次中国“战疫”的伟大胜利,已是大概率的事了。作为本世纪二十年代初发生的这一重大事件,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件了,受到全世界的持续关注,中国成功抗疫,必将载入人类的史册。请关注之后的重要会议的总结,即为真正的大诗篇。

二、历史事件正在发生,为文人提供了深入观察事件和体验特定生活的契机。在这次千年一遇的重大历史事件中,全社会、各方面、各阶层都参与其中了,宏大、丰富而独特的现实生活,为作家、诗人们提供了重要的实践体验和生活素材,好作品大量涌现,网络上我读到了不少,感同身受。但至于用哪些诗来概括,因信息量较大很难找全,需要花些时间,目前略为时过早,值得并有待文学专家或史家去寻找、发现。

三、大事件与大诗歌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安史之乱,使杜甫的很多反映当时现实和百姓苦难的诗成为了“诗史”(正史不会反映人民心声)。杨妃之事与《长恨歌》的诞生却隔了好几十年。

就当下来讲,个人的感觉,在重大事件的题材创作上,短小的随笔和新诗(白话自由体诗)更受欢迎,有相当的优势,也便于朗诵、歌唱 。2008 年汶川地震时,我就深有感受,写旧体诗是很难表达比较丰富的感情的,就写了些新诗。当代的 新诗一定要摆脱“无病呻吟”和自我炒作,就应离现实和大众近一些。

至于旧体诗(古体诗),也有相当大的受众群体,写得好的,也有不少。旧体诗越来越向“史诗”或“诗史”(即能留存于青史)的方向发展了。写诗贴近现实的现象从古即有,不乏好诗,但真正能存得住、流传得下来的又有多少?蹭热点,好也不好。往往是热点一过,诗便无人问津了。所以有人认为,写诗要与现实间保持适当的距离,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既能“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巨量汶川地震诗,至今还能流传的,又有多少?但是,话又说回来,剧烈的现实突变冲击,一定要多搜集好素材,勤于练笔,时代和读者都需要思想性艺术性兼备、符合今人后人阅读欣赏的好诗词!

本人在这件事件过程中,只试写了三首五古和几首七绝,属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如《庚子年正月十五纪事》《五律·庚子岁初》《二月绝句》:

庚子正月半,居家未出门。宅身连四日,厨房减库存。每日粥相伴,咸菜少油荦。小区早封闭,路上少行人。楼前好白雪,未印我踏痕。手机观天下,八方来新闻。亲友微群内,叮嘱复重申。何时晏海内,华夏送瘟神?

(萧园:《庚子年正月十五纪事》,五言古体。)

庚子岁华新 , 居家避疫情。百城增病例 , 千里少人行。医院斗争紧 , 社区守护勤。全民投抗疫 , 患难见真心。

(萧园:《五律·庚子岁初》)

庚子新春世界惊, 新来疫病总关情。千城街上行人少, 百姓安康最挂心。

二月寒风冷似刀, 全国百姓正煎熬。王师会战荆襄地, 不见硝烟见战袍。

己亥年关庚子朝, 忧时怅望楚天遥。同胞渡劫经磨难, 岁月河边共一桥。

正月风来似剪刀, 未裁杨柳我心焦。延迟两会春归晚, 各地疫情何日消?

(萧园:《二月绝句:中国战疫》)

以上为有感而答,感谢头条问答相邀!

有关战胜疫情的诗有关战胜疫情的诗有关战胜疫情的诗有关战胜疫情的诗有关战胜疫情的诗有关战胜疫情的诗有关战胜疫情的诗有关战胜疫情的诗有关战胜疫情的诗

这场疫情来势汹汹,攻克它的意义不下于一场重大战役。

所以,选择的这首诗,应该气势开阔大气磅礴,要体现胜利的来之不易,要体现人民群众的付出,还要有劫后重生的哲理思考。

这样的诗词,有且只有在伟大领袖毛泽东的作品中才可以找到。比如这首《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就有这种感觉。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如果,一定要应景,改几个字就行。

《七律·中国人民攻克冠状病毒》

江城风雨起苍黄,

百万医护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正文完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