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历史是假的

13次阅读
没有评论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

对于题目中的“假历史”应该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 后人通过发掘新的史料,对于以前约定俗成的历史看法有了全新的观念。这种情况被有些人看来,以前的历史就变成了“假历史”。

这类典型的几个情况包括:

有哪些历史是假的

一、尧舜禹禅让

尧舜禹在儒家看来,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贤人,孔子毕生追求的就算效法上古圣贤之君、效法“三代”之法。

而尧舜禹互相禅让的说法可以说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但是到了西晋咸宁五年,公元 279 年左右的时候,一个盗墓贼盗掘了战国时期魏国魏襄王的墓葬,从中发现了大量的竹简,盗墓贼不懂直接拿竹简点火照明,后来经过当时的紧急抢救,整理出来了《竹书纪年》一书。

竹书纪年一经整理,就发现其中蕴含着许多“大逆不道”的思想,其中就包括尧舜禹禅让的真相,竹书记载:“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这里直接说,尧并不是真的禅让给舜的,而是被舜所囚禁,流放,自己不但取得了尧的帝位,还阻止尧的儿子丹朱和尧相见,并且抹黑丹朱是败家子。

这就让人大跌眼镜了,真相到底如何,我们已经无法考证,但是竹书却给了我们对于传统史书的质疑。

二、陈胜吴广迟到真的会判死刑吗?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一直使用的法律非常严格残酷,陈胜吴广本来要去渔阳戍边,结果赶上大雨,肯定要迟到,按照秦法,迟到的话全部要被斩首,于是陈胜吴广在这样的压力下发动了大泽乡起义……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

相信上面这段话,几千年来,大家都认为是历史的真相。

但是 1975 年,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了一批秦简,上面记载了大量当时秦代的法律内容。经过专家解读后发现当时的秦法对于劳役迟到并没有那么严格,只不过根据迟到的日期有不同的罚款,如果遇到大雨,还可以免罪。

御中发征,乏弗行,赀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其得殹(也),及詣。水雨,除興。——《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徭律》

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是劳役,是针对老百姓的,陈胜吴广这是兵役,是军法,肯定要严厉许多。

这也有佐证,同样是在《史记》种,陈胜吴广决定起义后号召士卒的时候就说过,假设我们没有被斩首,但是戍边战斗能活下来的不过三四成。

这些都可以证明陈胜吴国遇上大雨,迟到不一定会被杀,可能是大家都形成了秦法残酷的固有印象,已经不好改变了吧。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第二种假历史则是人为造假,主要是不想让后人知道某些不可言说的事迹。这种记载和真实的历史对比起来,就成了”假历史“。

举个例子,郑和是回族!

郑和在整部明史中关于他的身份只有“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

没想到从清末开始,有人在云南伪造了一块 《故马公墓志铭》,也叫《昆阳马哈只碑文》, 上世纪三十年代,又根据这一碑文,伪造出《郑和家谱》。

从此郑和竟然就变成了 回族 ,受命下西洋公干也变成了私人的 朝拜,郑和的墓地明明是汉墓形式,也给硬改成了异族造型……

而且还不止佛教徒郑和,连大清官海瑞都成了回族,明史上海瑞买大肉的记载竟然能硬生生扣掉个“”字,说海瑞是买的牛羊肉……

这种假历史三人成虎,如今许多伪历史专家,不加考证,纷纷跟着有些人堂而皇之的说郑和是回族,真是让人无语。


所以说第一种假历史是我们当前掌握的知识不足造成的,这种新的考据结果推翻之前历史的做法我们是非常欢迎的。

但是第二种假历史,我们也希望许多自媒体作者能够在科普的时候仔细查询,多方考证,不要传播这种已经被证实是别有用心之人炮制的“假历史”!

我是以史为鉴,我之所以起这个 ID,就算希望我的文字不要辜负这四个字!欢迎关注,带给你靠谱的历史知识!

唐伯虎点秋香

天知道,唐伯虎根本没点过秋香!
现代不少电影电视剧改编过《唐伯虎点秋香》,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周星驰的《唐伯虎点秋香》,TVB 出版的《金装四大才子》,这些影视剧都告诉观众,“唐伯虎点秋香”真实存在。

有哪些历史是假的有哪些历史是假的

但在历史上,有唐伯虎这个人,也有秋香这个人,但偏偏,就是没有“唐伯虎点秋香”这件事。那两个人一个故事是怎么串在一起的呢?

很简单,靠想象力。

首先,需要想象一个剧情。唐伯虎点秋香,讲的是一个风流才子看上了一个大户人家的小丫鬟,乔装成侍从潜入大户人家追妹子的故事。

这么感人的撩妹剧情早就出现了,在《耳谈》、《西神丛语》和《古夫于亭杂录》中均有记载,小说创作者贡献了这份想象力,写出来的故事深受观众喜爱。

剧情有了,还需要一个男主角。明朝时期,唐伯虎是有名的才子,16 岁就拿下苏州府府试秀才的桂冠,一时名满江南,成为各位少女们的芳心纵火犯。这么一位有才的人物,自然容易延伸无数八卦,大众不小心张冠李戴,就把“点秋香”的主人公跟唐伯虎对上了。

至于女主角,也有一位叫“秋香”的,但是不是原型不好说。这位“秋香”,原名林奴儿,是个大美女,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是,这位“秋香”不是小丫鬟,而是金陵名妓,关键是,“秋香”比唐伯虎整整大了 24 岁,两人可能连面都没见过,就被群众的想象力牵引到了一起。

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这时候,又有一个人给它添了一把火——明朝小说家,冯梦龙。他写了一本名为《警世通言》的白话短篇小说,第二十六卷《唐解元一笑姻缘》记录的就是“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

现在普遍认为,“唐伯虎点秋香”能流传百年,主要是因为这部短篇小说。所以,唐伯虎点秋香,其实跟《三国演义》一样,也是基于历史创作的小说故事,并非真实,只是故事流传太久了,被人当成了真实。

正文完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