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一个很“残暴”的朝代,文字狱从这个时候兴起,无数文人大臣因此丧命;锦衣卫也在这个时候被发扬光大,上至宰相公卿,下至庶民百姓无不深受其害。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是靠着手底下的兄弟们打天下,到最后那群从凤阳就追随着他的开国功臣们却大都落得个兔死狗烹的悲惨结局。
其实一开始朱元璋并没有肃清朝纲的意思,但是一件事让他起了杀心,这件事就是明朝定都的事。当初明朝商量定都之时的时候,朱元璋出于思乡的心思下令定都凤阳,并且即日起就在凤阳大兴土木建造皇宫。但三年之后,朱元璋却推说由于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决定改国都为南京。
按理说皇宫都快建造好了却废弃不用才是真正的劳民伤财,朱元璋不会不知道,所以改定国都为南京另有隐情,那就是朝中官员知道凤阳要成为国都,纷纷在凤阳购置房屋、土地,并且培植心腹。朱元璋得知此事之后龙颜大怒,改定国都。
按理说这件事就过去了,但此后朱标早死,朱元璋力排众议立年幼皇孙朱允炆为皇储,朱允炆年纪尚小且心地善良,并不是做皇上的料,朱元璋担心自己死后朱允炆会遭到恶奴欺主,开始对开国元勋们下手。
但是朱元璋杀这些人并不是随意乱杀,这些被铲除的大臣大都是卷入“蓝玉案”与“胡惟庸案”而被诛杀的。蓝玉拥兵自重、私卖盐土,给了朱元璋肃清军队的良机,蓝玉案后朱元璋重新掌握了兵权;胡惟庸蓄意刺王杀驾,朱元璋借此整治了朝廷;并且借这两件案子让锦衣卫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那些朱元璋的左膀右臂们也相继被朱元璋用各种手段处死,像徐达,就因为吃掉了朱元璋赏赐的烧鹅,结果不久就暴毙而亡,虽然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但是朱元璋嫌疑是很大的,关于徐达的死,《明史》记载相当简单。“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明年二月,病笃,遂卒,年五十四。”
要说徐达这样功高盖世的开国大臣,生死是件大事,加之太平盛世,应该记述的很清楚才是,但史家惜字如金,草草收笔,不能不令人怀疑,再者说来,以朱元璋阴毒无赖的个性,也不是没有可能。
徐达死后,朱元璋表现的十分悲痛,《明史》记载:帝为辍朝,临丧悲恸不已。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一。
除此以外,朱元璋并没有为难徐达的家人,据《明史》记载:“洪武诸功臣,唯达子孙有二公。”就是说追随朱元璋的开国元勋们只有徐达的两位儿子得到公爵名号。相较于其他人,徐达的结局并没有那么差,至少不像蓝玉、胡惟庸之流,搞的全家死光光。
朱元璋不杀徐达的儿子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念旧情。
《明史》记载:“徐达,字天德,濠人,世业农。”濠就是濠州,据考证,徐达出生于安徽濠州钟离,也就是今天的凤阳东北人,与朱元璋是名副其实的同乡,所谓老乡见老乡,两人泪汪汪,古人不同今人,在那个人口流动程度很低的年代,两个同乡一起出来打天下是很难得的际遇,其关系也非今人所能体会。
而徐达也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他为人低调、小心谨慎、常以忠心待主,绝无居功自傲之心。朱元璋对他也十分信任,还把自己的老宅子赐给徐达,但徐达坚决不要,一次朱元璋和徐达喝酒,喝醉后盖着皇帝的被子呼呼大睡,醒来后吓的连忙大呼罪该万死,“惊趋下阶,俯伏呼死罪”。
这些事情,显然都是朱元璋故意用来试探徐达,但徐达表现的十分得体,朱元璋对他也比较放心。如果说朱元璋对那些从龙大臣们有些感情,那也只有徐达了!
其次,徐达一家忠心耿耿,并无反心。
史书记载,徐达有 4 子 3 女,四个儿子分别为:辉祖、添福、膺绪、增寿,这其中二子添福早早夭折,其他三个儿子长大成人,其中长子徐辉祖继承了父亲爵位,史书记载他:长八尺五寸,面如冠玉,英姿非凡,有才气。靖难时期,徐辉祖是南军主将,燕王称帝后,将其削职为民,禁锢家中,最终郁郁而终,一说自尽。。明神宗时“录建文忠臣”,在南京立祠祭祀,以徐辉祖为首。崇祯十七年更是追赠太师,谥号“忠贞”。可见即使是朱棣一脉,对徐辉祖的忠诚也是十分钦佩的!
四子徐增寿早早与燕王暗通曲款,靖难中为建文帝所杀,只有三子徐膺绪得以善终,而徐达的女儿也都嫁的不错,长女嫁于燕王朱棣,次女嫁于代王朱桂,三女嫁于安王朱楹,这其中,大女儿就是后来朱棣的皇后,所以说徐达与朱元璋两家是亲上加亲,不到万不得已,朱元璋也不忍心下手。
第三,做样子给大家看。
世人不知道是朱元璋杀害的徐达(至少表面上滴水不漏),朱元璋为此甚至泪洒朝堂,可谓将一个好君王、好朋友的人设安排的明明白白,朱元璋虽然心狠手黑,诛杀功臣,但也要顾忌自己的名声和群臣的看法,总的有个“君臣和睦”的榜样给大家留着,以堵住大家的嘴,于情于理,徐达都是最合适的人选,既然这样,就不可能冒着被天下人耻笑的可能去加害自己“好兄弟”的儿子、自己的世侄。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