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怕人比人,货怕货比货。
同样是汉武帝用来痛击匈奴人的大将,咱们且把李广和霍去病比上一比。
霍去病十八岁第一次统兵出战,率八百轻勇骑斩首捕虏两千二十八,战后续功,封冠军侯。
也许有人要说霍去病他毕竟是皇亲国戚,是皇后卫子夫的外甥,所以汉武帝才厚赏高封。
其实不尽然,后文再说。
先说说李广初入战阵。
李广是世代名将,先祖李信是战国名将,自小学习的就是打仗,科班出身。
早在汉文帝时期,李广以普通一兵,“六郡良家子”身份入伍当兵。
要知道在汉朝,“六郡良家子”可不是普通的汉朝人物,他们稍微有点能力,就可以出人头地。
所谓六郡,就是长安城周围的天水、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这六郡的年轻男女,只有不是从事贱业的家庭出身,女孩子可以入宫做宫女,很出了几个贵妃皇后太后的。男孩子可以去皇宫当卫兵,军队中一般也优先提拔六郡良家子,出了很多大人物的。
用现代语言去形容,良家子就是政治清白的孩子。
李广入伍之后,表现英勇,被征召为“中郎将”。
“中郎将”即是皇帝的卫士部队,所以汉文帝多次亲眼目睹了李广的勇猛,感叹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然而真是如此吗?
领导说的话你莫全信!领导的话你要细细参详,有时候领导的赞赏其实是委婉的批评,有时候领导的批评其实是真心的赞赏。
汉文帝
汉文帝雄才大略,也是经过残酷斗争后才登上帝位的,看人识人用人也是非常准的,他说李广可惜,他就会让李广永远可惜下去,李广也确实有他的 可惜之处。
后来很快李广就漏出了他的“缺点”,解释了汉文帝为什么要让他可惜下去。
李广对士兵太好了!
李广将兵,宽缓温暖,与士卒同甘共苦,如果军中缺粮缺水了(远赴塞外打击匈奴,缺粮缺水很正常),李广也就不食不饮,与士兵一起忍饥挨渴。
在李广的军营中,没有严格的队列和条令,宿营的时候,各自寻找水草丰美的地方,晚上也不安排太多的士兵值守站岗,因为他爱惜士兵站岗辛苦,只在远处设些警戒哨。同时幕府中的文书和簿记也是能简省就简省,只记录士兵们的辛苦和战功。
一句话,李广非常在乎士兵的福利,他打仗,全凭着他的武勇,个人武艺高强,敢于拼杀冲锋。遇到了朝廷赏赐酒食,他也是与士兵共食,从不独食。
所以,士兵们都很爱戴他。
连长安城中的百姓也很喜欢他。
因为他历任七个郡的太守,领兵打仗四十余年,家里就没有多余财物,从来也不购买产业,妥妥的一个“大清官”。
这就很危险了,军队是朝廷的军队,你李广向军中士兵施恩义,意欲何为?辛苦征战,不置办产业,志向有多大?
虽然大家都知道李广没异心,他就是这么个人。但皇帝不得不防啊!李广民望太高了。
反观霍去病 。
霍去病对待士兵就寡恩少情。
汉武帝赏赐给霍去病的酒食,他享受不完,情愿臭了扔了,也不给士兵吃一口。
霍去病的态度很明显,我眼里只有皇帝,没有士兵。
什么领导能不喜欢霍去病呢?
最后再说说李广“迷道自尽”,也是因为他对士兵太“好”才导致的,好的根本就是骄纵了。
有人说李广迷路属于运气不好,其实不尽然。
卫青和霍去病以及程不识等将领为什么不迷道呢?
卫青和霍去病以及人家程不识的部队队伍严正,号令严明,组织严密,不允许自由散漫,扎营之地有阵有法,不允许贪图水草丰美。前锋,中军,后卫,斥候,各司其职,各占各位。凡宿营、前进、后退,皆有令可行,有人负责。跟随的幕府工作人员也工作严谨,不怕劳烦,一路行来,举凡地形,水文,物产都一一记录在案,随军携带,一切都有账可查。
这种军队怎么可能会迷路呢!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李广的部队就缺少了这些工作,一大帮子人专检水草丰美的地方宿营,一窝蜂糟蹋完了,拔营就走,既不记录,也不留底。
行军之时,只有少部分斥候在前面一边侦查一边带路,斥候发现了敌人,后续部队一窝蜂冲上去战斗,斥候总是在最前线的,斥候都战死了,也就找不到路了。
李广的军队怎么可能会不迷路!
李广的部队平时不怎么流汗,自由散漫,找不到回家的路, 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李广迷路可不是只有一次,先前有一次因为行军路线无章无法,陷入了匈奴人包围圈,李广本人被匈奴人生俘了去,仗着武勇匹马逃回,可是军队也就全军覆没了。
李广领兵全军覆没也不是只有一次,有一次如果不是张骞去救他,他早就被匈奴人又生俘去了,这一次他的军队也全军覆没了。
李广每次打仗伤亡都很大 ,士兵平时不流汗嘛!
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代皇帝皆是雄才大略的人主,一个人不封侯李广,也许是个人好恶的关系,勉强可以说李广命运不好。
三代皇帝皆对李广不封侯不是没有原因的,用命运也解释不通。
这么说,李广也就是生活战斗在冷兵器时代,他仗着箭术神奇,枪法精猛,勇猛能打,可以做上领兵之将,边疆太守。
要是李广生活战斗在热兵器时代,个人武勇作用不大,他至多也就是个排长,职务不能再高了,再高就坏事了。
最大可能他会成为一名战斗英雄,受万众敬仰。
指挥热兵器战斗是他绝对不可能建功立业的,只会打败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