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很难,因为大顺军的战斗力跟清军根本不在一条线上。
举个简单的比较例子,李自成和高迎祥当年被称为农民军最强的时候,也同后来的大顺军一样血战多年,可以说是几乎一样的战斗力,并且经过高迎祥的捯饬,农民军的装备水平也是不容小觑的。
就是这么一支看起来不错的军队,在明廷从辽西调来东北边军后,直接被打的不成人形。
而明廷的东北边军,在战斗力上整体是弱于满八旗的,因此和八旗军比起来,李自成的大顺军硬碰硬几乎毫无胜算。
那么对于李自成来说,当时最好的选择是什么呢?就是不打吴三桂。
那有人就说了,不打吴三桂,万一吴三桂还是投降呢?那只能说这位看客还是不够了解吴三桂。
其实看看吴三桂的态度,一直在进北京城之前,吴三桂都没有想过降清,最多就是致书多尔衮,希望清军能帮忙。
但从骨子里说,年轻时的吴三桂,还是个意气风发、忠君爱国的良将。
有人说吴三桂被崇祯召回京师勤王故意走的慢,以观时变。但其实是因为吴三桂将五十万辽西百姓全都带回了关内,携百姓同行,自然是行军缓慢。说到底,那时的吴三桂还心存大明,还是一个有理想的忠臣。
但是北京城破,以及崇祯的自缢,让吴三桂停下了前进的脚步,他不知道继续进军还有没有意义。随后吴府陷落的消息让吴三桂开始犹豫,到底是作忠臣还是孝子。
不过现实并不允许吴三桂多虑,因为关宁军的军粮已经快损耗殆尽了。
如果没粮,军队就会哗变,倒是吴三桂将失去所有话语权。
然而令吴三桂没想到的是,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还是对自己的家人动手了,被逼无奈下,吴三桂反顺复明,夺回了山海关。
不过说到底,吴三桂的问题还是没解决,山海关的粮饷根本不足以维系五万关宁军长时间的开销,所以说只要李自成沉住气,吴三桂可不攻自破。
因为说到底,没有被逼上梁山的吴三桂断然不会向昔日的敌人清军投降,到最后山海关哗变,吴三桂最大的可能就是跟朝鲜交易,或者说,率少量亲兵偷偷的南下。
这时候李自成只要抢在多尔衮前面招降山海关就好,毕竟那群当兵的谁给的好处多就听谁的。
不过就算李自成拿下山海关,能不能挡得住清军就是另一说了。毕竟李自成连地势更有优势的潼关也没守住,像山海关这种在红衣大炮面前更没优势的雄关,自然也从清军那里占不到便宜。
毛笋应邀答题:
[李自成](1606 一 1645)陝西米脂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在他率领下,义军出生入死,几经险难,由弱到强,成了左右时局,推翻明朝的强大力量。
崇祯十七年 (1644) 正月,李自成以西安为西京,建国号为 ” 大顺 ”,年号永昌。二月飞渡龙门,直指太原,明军望风而逃。义军进军神速,势如破竹。三月上句占居庸关,占领昌平,并在十六日包围了明都北京。十八日,李自成强攻北京,当天傍晚,义军攻克彰义门,接着进攻内城各门,内城旦夕可破。滥杀忠臣,刚愎自用的朱由俭 (崇祯) 见大势已去,他强迫皇后自杀,并手刃其妃子和长平公主,然后跑刭万岁山(景山、亦称煤山),并写了衣襟遗诏:” 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 随即自缢于寿皇亭前的一棵海棠树上,在位十八年,享年三十五岁。内臣王承恩陪缢于其侧。明朝国祚二百七十七年,历十六主。遂亡。
李自成败退北京,有二个人物起了关键作用,一个是陈圆圆,另一个就是吴三桂。陈圆圆是杨州八艳之一,后做了吴三桂的爱妾,李自成破京时,他们沒有逃出京城,而吴三桂此时任宁远总兵,手下的一支军队颇有战斗力。李自成攻北京时,吴三桂奉诏出山海关勤王,走到一半,闻之京城已破,崇祯殉国,无奈,他径直退回山海关了。
李自成进京后,也看到吴三桂的重要作用,命人带四万两犒银和他父亲吴襄的劝降信,许诺如吴投降,即父子封侯。吴三桂接到信后,以为从此可以跻身新贵,就决计投降,带了兵马入京朝见李自成。不料走到半路,闻之吴家被抄,父亲被索饷二十万,又被扣留为人质,更恼人的是他的爱妾陈圆圆被刘宗敏霸占,真是 ” 怒发冲冠为红颜 ”,顿觉自家的利益受到损害,便不顾老父与爱妾的安危,翻臉变卦,返回了三海关。为了报私仇,他派人去见多尔衮,願意与清兵联合攻打李自成。多尔衮知悉,喜出望外,答应出兵,许诺他得了中原,封他为王,吴三桂遂领兵降了清朝。
李自成闻悉大怒,一六四四年,与吴三桂进行一场决战,李自成大败。李自成回京,深知打不过吴三桂和清军,决定退出北京,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登基称帝,次日退出北京,撤往陝西老窝去了。两天后,清军开进北京城,正式入主中原。
我所以说吴三桂和陈圆圆二人是关键人物,如陈圆圆和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安然无恙,吴家也末被抄家,那么吴三桂肯定投降李自成,这样的话,清军要入关就沒有那样容易了。
再说李自成的军队属于流冠性质,每攻占一个城市后,抢掠一空而弃城再攻下一个城市,沒有建立牢固的根据地,军中虽有谋士牛金星等,但李自成从不听他们的,这种目光短浅,沒有信仰的军队迟早也要失败的。
图片源于网络,如不妥,立删。
自左至右:
崇祯、李自成、刘宗敏、张献忠、牛金星、陈圆圆、吴三桂、多尔衮、洪承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