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需要分情况的,跟弹壳的材料以及是否是在战争时期有关,如果是在和平时期的军事演习中,那些大口径火炮发射过的弹壳肯定是要回收的,尤其是以前的那些黄铜弹壳,比如下图中的这些,图中这些金灿灿的黄铜弹壳在打完之后肯定要回收的,毕竟一个这样的弹壳就几十斤重,而一场演习下来,少说要打掉几百发炮弹,这几百发的炮弹壳就是好几吨的黄铜啊,目前市面上一吨黄铜好像能卖到 3 万元(根据网上查找的资料),如果不回收的话,那么就几十万人民币就没了,而且黄铜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本身又是一种比较稀缺的金属,所以,在演习完之后这些弹壳肯定是要回收的。
▲火炮的全金属黄铜弹壳
不过,现在有些火炮是直接使用“(半)可燃式药筒”的,所谓的“(半)可燃式药筒”就是在发射后弹壳的大部分结构都是随着发射药一起被燃烧掉,只留下弹壳的底部那一小段,如下图所示,就是一个使用“半可燃式药筒”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结构拆分图:
▲半可燃药筒弹药结构拆分图
图中我用红框框起来的就是在发射后会留下来的弹壳底火部分,旁边那两个白白的东西就是发射药筒了,炮弹发射完后,药筒会被一起燃烧掉,只留下底火那一部分。来看一个动图帮助理解,看看这些可燃式药筒是怎样的一个工作过程,如下,是老美的“艾布拉姆斯”坦克内部装弹动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发破甲弹在发射完之后,掉出来的就只剩底火那一小部分了,其他的都随着发射药燃烧掉了:
▲M1 艾布拉姆斯使用的“半可燃药筒”弹药
目前坦克主炮使用的基本上都是这种“半可燃式药筒”,这是因为坦克的内部空间有限,如果使用非可燃式全金属弹壳的话,发射完后要是留在坦克内部,那么会霸占本来就狭窄的空间,但是要把弹壳抛出车外的话,这些笨重的弹壳又太麻烦,毕竟一个 100 毫米以上的弹壳不会轻到哪里去,所以,为了方便抛壳或者收集,现在的坦克使用的都是这些半可燃式药筒,发射完后就只剩一个底火部分,不管是直接收集还是抛出坦克外面,都方便很多。想要收集这些底火部分弹壳的话,跟上图中的艾布拉姆斯那样做就行了,在闩门下面放一个收集装置,而如果想要抛壳的话,就可以使用自动抛壳机,比如下图所示,就是一种坦克用的自动抛壳机:
▲现代坦克的自动抛壳机
当然了,如果是那些仍然使用金属药筒的坦克,那么抛壳的时候就比较麻烦了,需要人工抛壳,如下图所示,而这些抛出坦克外的弹壳,如果是在军事演习中,那么在打扫演习场的时候可能会统一收集(收集后一般也是当废铁卖的了),至于那些半可燃式药筒,在抛弃之后通常是不会再收集的,都只剩底火那一点了,特意去收集的人工成本也许还更高。
▲全金属弹壳
说完这些陆地上的火炮,我们再来看一下水里的舰炮,舰炮的话,有没有弹壳同样也是看口径,像以前那些口径几百毫米起步的战列舰主炮,都是没有弹壳的,而是使用发射药包,毕竟口径摆在那里,单单是弹头都快一个人那么大了,如果使用弹壳来装发射药的话,这弹壳得做多大?想想也不现实,所以,以前的大口径舰炮是直接使用发射药包发射的,如下图所示,就是士兵正在给舰炮装发射药包:
▲大口径舰炮的发射药药包
至于以前那些大口径舰炮是怎样上膛的,来看一个动图:
▲战列舰主炮装弹示意图
当然,现在的军舰主炮口径都在 155 毫米之内,口径跟以前那些动辄几百毫米的大家伙比起来小了不少,发射完后的弹壳通常会掉落在甲板上或者是收集网中,事后这些弹壳都会有专人回收处理的,毕竟总不可能直接丢在甲板上不管吧。比如下图所示,今天的军舰主炮发射过后产生的弹壳,要么有专门的收集网收集,要么就是先直接落在甲板上,事后再进行统一回收:
▲现代军舰主炮的弹壳收集
军舰上除了这些主炮之外,还有一些小口径火炮,比如大家熟知的近防炮,这些小口径火炮的弹壳不值钱,要么直接扔海里,要么也是用收集网收集,如下图所示
▲近防炮的弹壳
以前的炮弹壳是多数回收的,黄铜具有延展性,回收弹壳后复装还可以再利用。复装多次以后的铜壳还可以回收再利用。
以前生产的大口径火炮,其实都配有弹壳修整机器,专门用于复装弹壳。兵工厂生产炮弹的时候,一般是按照弹壳的 3 - 5 倍数量生产发射药,就是准备在前方直接复装炮弹的。
这里面还有个问题,就是过去大口径炮弹,需要 1000 吨以上的水压机加工,解放前我国是没有这种设备的,所以只能进口大口径炮弹,然后复装。抗战前从德国购买的 105 和 150 榴弹炮,都是这个情况。
而近些年,我国钢壳炮弹技术突飞猛进,慢慢的弹壳主要就用钢弹壳了。而钢比起铜,是没有什么延展性的,所以都是一次性使用的,无法复装。
而且钢弹壳一般是涂漆钢弹壳,或者覆铜钢弹壳,这样的钢弹壳不仅不能复装,其实也不能回收再利用。其实,从这个角度来说,用钢弹壳其实是巨大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