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很简单,苍茫大地认为萧何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为了江山社稷。
一、萧何目光如炬,自从站在刘邦队伍后,就以刘邦的意志为意志。
萧何通晓法律,任沛县功曹椽时,高祖还是亭长的干活,萧何就看出刘邦是个人物,主动结交他,经常帮助他,高祖以公务员身份到咸阳服差役,县吏资助他三百钱,萧何资助五百钱。为此刘邦建国后加封萧何二千户,可见老萧的目光之毒。陈胜大泽乡起义后,各地群起响应,萧何的县令为求自保也起兵,结果萧何和刘邦内外勾结,扶刘邦上了位,从此跟定刘邦。女怕嫁错郎,男怕站错队。萧何老江湖了,跟着刘邦一条道走到黑,刘邦被封为汉王,萧何任丞相,为刘邦月下追韩信,力推韩信为大将军,留守关中,为前线源源不断地供应粮草、兵马,同时派宗族几十人到前线拼杀,一表忠心、二做人质。
二、萧何深知吕雉不是善碴儿,她的手段之辣不亚于乃夫刘邦。
梁王彭越被刘邦诬陷谋反,高祖只把他废除王爵迁贬往蜀地,吕后劝谏刘邦不要放虎归山,彭越被杀,夷灭三族。
戚姬先和吕雉争宠,后又想吹枕边风扶儿子如意上位,结果儿子被吕后毒杀,自己被做成人彘。
萧何长期留守后方,与吕雉没少打交道,对这个女人的胆大心狠的性格了如指掌,从吕雉和审食其胆敢私通、给天下共主刘邦戴绿帽子这个细节,萧何就看出了这个女人不寻常啊,如果不唯吕雉的马首是瞻,有朝一日,脑袋掉了,还不知道怎么掉了!
三、萧何知道捕杀韩信,是老大刘邦的主意,只不过刘邦不想自己的手太脏,借老婆的手杀韩信而己。
开国之初,作为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他的政治嗅觉极为敏锐,他已经敏锐地发觉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王已成了朝廷的最大威胁。
所以,吕雉要下杀手,这是符合刘邦安天下的战略设想,萧何敢不从命?
四、萧何推荐韩信,不是两人有多少私交,而是萧何为老大刘邦的事业着想。
萧何月下追韩信也好,力荐韩信当大将军,乃至与吕雉联手诱杀韩信,都是为了刘家江山!
萧何公私兼顾,他知道他的丞相、万户侯、什么功臣第一的排名,恩赐带剑穿鞋上殿,上朝不必按常礼小步快走。所有的待遇前提是刘家江山永存,刘家大厦一倒,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他和刘邦是利益共同体!
众所周知,韩信的发迹离不开萧何的大力推荐和帮助。
韩信发迹之前,萧何不断地向刘邦推荐,并且不惜追出千里去追韩信这个人才,才使得韩信这个当年默默无闻的人才得到了刘邦的重用。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后,韩信终于走上了历史的舞台,特别是东归时他对汉中三王初试牛刀后,其天才般的军事才华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因此,功成名就后的韩信心里最想感谢的人就是萧何。
刘邦称帝后,为保万世江山,大肆屠杀功臣。特别是诸侯王陈豨被刘邦逼得叛乱时,他首先想到的就是联合用兵如神的韩信一起造反,但韩信却选择了愚忠。但狠毒的吕后因为觉得韩信在立太子一事上没有靠边站队的支持自己,对他耿耿于怀,欲借刘邦屠杀功臣之风除之而后快。吕后知道韩信也不是省油的灯,要对付他也不容易,于是她找来了一个得力的帮手——萧何。
萧何自然不愿过河折桥。但是在吕后的威逼下,萧何人在官场,身不由己。只好出了个这样的主意:诱歼韩信。具体来说分四步走:第一步是造声势:佯说高祖已凯旋归来,陈豨也已被擒住了。第二步是造舆论:朝中大臣听到这样的好消息必定都会前来朝贺。第三步造假相:韩信如果能自动送上门来最好,如果他不来,也不用着急,我萧何再亲自去请他来。第四步是造血案:皇后您只需要先派刀斧手埋伏在宫中,韩信一到,就杀无赦。
面对这天衣无缝的好主意,吕后称赞叫好,并要求萧何马上付诸行动。
果然,听到刘邦平叛陈豨凯旋的消息,朝中大臣们的反应很是积极热烈,第一时间纷纷到朝中表示祝贺。只有韩信无动于衷。
既然韩信不肯自动送上门来,"铁了心"的萧何于是采用了下策,亲自去请韩信。面对恩人的邀请,韩信没有一点提防之心,便跟着萧何去了宫中。结果刚一到宫中,早已“恭候”多时的武士们就把韩信捆了个“活木桩”。
随后吕后出现了,她直接说出了韩信两项罪名后,二话不说,就砍了他的头颅。一代名将就此毕命,诚为悲也。
综上所述,萧何设计害韩信是有不得已的苦衷,他内心也是痛苦和忏悔的,只是无奈之下的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