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阳县有个姓叶的书生,文章诗词写的非常不错,在当地算得上是首屈一指了,然而此人却时运不济,每次考试都落榜。当地人谈起他都非常同情。
恰在这时候,关东丁浩来淮阳做知县,读了叶生的文章以后非常欣赏,认为此人不同寻常,将来必有一番作为,便把他叫来当面谈话,谈完话以后更加器重他了,此后丁知县就让他住进县衙里读书写文,时常赐予他一些金钱来接济家用。
当时恰值州府考试,丁知县有意在学政大人面前推荐叶生,因此叶生便得了全县第一名。
此后丁知县的对他的期望也更加迫切了,到省上乡试以后,丁知县又找来他的文章阅读,读完后拍手称道,说此人将来必出人头地,不料造化弄人,发榜时,叶生名落孙山。
叶生沮丧的回到了家里,他为辜负丁公而深感愧疚,精神上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人也日渐消瘦,整天痴痴傻傻,像个木偶一样。
丁知县得知他的近况以后,多次召见他,安慰他。叶生更是感激涕零,丁知县觉得他怀才不遇,十分同情他,并和他约定,等自己任期满了,二人一同回京都。叶生更加感恩了,可回家后一直闭门不出。
不久后,在各种精神压力下,叶生病倒了,丁知县闻讯便经常派人来探望他,可服了很多药都没有疗效。
恰逢这时,丁知县因为得罪上司而被免职,就要卸任离去了,走之前丁知县写信给叶生说:我不日便要回京,现在迟迟不动身的原因就是为了等你,待你一到我们就动身,叶兄莫要辜负了我的好意。
送信人来到病床前,叶生把信接到手里后看着内容泪流不止,说道:“我重病在身,一时难以痊愈,还请丁公先走吧。”
丁公听了这个消息以后,不忍心离去,一直在等叶生,过了几天,门卫忽然报告说:叶生来了。
丁公听了非常高兴,亲自出门迎接,并且询问他的病情,叶生说道:“我得了这样的病,劳烦您久等了,心里实在放心不下,今日勉强能够行走,便急忙赶来与您同行。”丁公于是收拾好行装,等待明天出发。
回家后,丁公让儿子拜叶生升为师,白天晚上相聚在一起,常让叶生指导儿子的文章诗词。丁公儿子的名字叫做丁在昌,当时 16 岁,还不会写文章,但为人却极其聪明,所考取的八股文,只要过目两三遍,便牢记不忘。
就这样,叶生教导了他一年的时间,丁公的儿子下笔行文如有神助,再加上丁公的关系,便很快考上了秀才。
叶生将自己当初应付科举考试所做的八股文全都抄了下来交给丁公子诵读,考试时七道试题没有一道疏漏,金公子中了乡试第六。
有一天,丁公对叶生说道:“叶老弟将自己准备的文章随便拿出教给小儿,就很快使他中举,以你这样的高才却长期被遗弃,真是无可奈何啊。”
叶生说道:“这就是命运啊,我们无从抗争,但今天我能借着公子的福分,为我的文章出一口气,让天下的人都知道我沦落半辈子并非没有本事,这样我就很欣慰了。况且,我这一生能遇到像您这样的知己,已经没有什么遗憾了,又何必去考取功名,脱下布衣,走入仕途呢?”
丁公觉得叶生离家时间很长了,怕耽误考试,于是便让他回去准备考试。但是叶生却神色凄惨,不愿意离开,丁公也因此不再勉强他了。
丁公的儿子因为要去京城会考,丁公便再三嘱咐他,让他替叶生出钱捐个监生。丁公子在京城又考取了进士,授为部主事。
过了大概一年之久,叶生考中了举人,这时恰逢丁公子奉命到南河道去办理公务,公子便对叶生说:“这次去南方正好离您家乡不远,先生如今已获取功名,正好可以衣锦还乡。光耀门楣。”叶生听了此话,内心自然非常高兴,于是便选了一个好日子一同出发,二人高高兴兴的返回了家乡。
到了淮阳县内,公子备好马匹命令侍从护送叶生回家。到了家里,叶生见门田萧条破败,不免内心十分凄苦,他犹犹豫豫的走到庭院内,看见妻子拿着一个破旧的簸箕从屋里出来,妻子看见叶生,扔了手里的东西就跑,吓得失魂落魄。
叶生很悲凉的说道:“妻儿,你不认识我了吗?是我啊,我如今已经显贵了,我考中了举人,终于衣锦还乡了,三四年时间不见,怎么就认不出我了?”
妻子此时惊恐万分,站得远远的对他说道:“你不是已经死了好多年了吗?怎么能说成了贵人呢?这三四年间,我一直没有安葬你的原因,是家里实在太穷,儿子尚小,如今老大才刚刚成年,近日就要补个好日子将你安葬了,再不要作怪了,吓死活人了。”
叶生听了妻子的话不知是真是假,他徘徊间走进了屋里,看见自己的灵柩还停放在那里,顿时跌倒在地,失魂落魄间便扑了上去,一下便消失在了房屋内。
随行人,再一看那衣帽鞋袜就像金蝉脱壳一般原原本本的留在了地上,而叶生本人却不见了踪影,妻子见此情景,先是有些惊骇,随后便抱起丈夫的遗物痛哭了起来。
儿子放学回来,看见家门口停放着马匹,问清楚来历,然后惊诧的跑回家告诉了母亲,母亲含泪把自己刚才所见到的一切告知了儿子。随后询问跟随叶回来的人,这才知道了原委。
仆从回去以后,丁公子得知事情的真相,泪如雨下,立刻命人备上车马到叶家去凭吊,亲自出钱为恩师举办了丧事,以举人的礼节,安葬了叶生。
临走时丁公子又给叶家留下一大笔钱,让叶生的儿子好好读书,并托付学政大人给予关照,一年后,叶生的儿子考取了秀才。
暮有话说
丁公乃叶生伯乐
韩愈曾经说过: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很显然,夜深就是那一匹千里马。他的文章在当时来看,确实能够出人头地,这也在后来他考中举人时得到了证明。
可这世间总有一些我们不能如愿的事,生前叶生并没有考取功名,但是心愿未了,以至于他死后灵魂竟然离开了身体,跟随在丁公左右,以报答他的知遇之恩。
只是叶生没有想到的是,他自己生前郁郁不得志,变成鬼还日夜想着完成他的愿望,最终如愿以偿,可衣锦还乡时,却看到自己的灵柩。这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
叶生报丁公恩情
令人欣慰的是,他借着最后的机会,将自己的生平所学全都教给了丁公子,这也让丁公子考取了功名,而丁公子为了报答他的恩情,也资助他的孩子完成学业,最终考中了秀才。叶生报答丁公所种的种子,终于在自己的儿子这里结出了果实。
古人的科举考试和现代教育
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理解古时候那些书生为了考取功名所下的功夫。他们想要凭借科举考试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所做的事我们可能无法理解,可当我们回归现实,去想想如今每个立志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当代学子,便再也不觉得当时奇怪了。
也许对于我们来说,能够出人头地,能够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这是一种迫切的心愿,这是努力了十几年所要达到的目标。
也许现在来说,高考比当时的科举考试轻松了很多,至少在如今的时代中,你只要认认真真的完成学业,最起码能够去大学中完善自己。只要你肯努力,肯勤奋,便能够在现如今的这个时代中,去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然而在当时来说,考取不了功名,便只能一辈子孤苦伶仃的种着几分薄田勉强维持生计。蒲松龄用一个简单的故事向我们诉说了当时科举考试背景下的封建社会,人们为了出人头地到底能有多么艰难,读完故事,我们也更应该努力凭借自己的本事改变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