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的战略设计问题

14次阅读
没有评论

隆中对战略是东汉末年,汉室后裔刘备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给刘备的对天下形势的一个战略分析。

根据《隆中对》中的谈话,当时诸葛亮给刘备提出建议想要恢复汉室就必须先在荆州落脚起家,之后在先取益州进而蓄势待发图取中原这样的战略构想。后不少学家对此战略构想研究发现了该战略构想并非完美无缺,也并非可以顺利图取中原。

因此,史学家总结了几点隆中对战略的弊端:

  • 第一就是当时诸葛亮不了解刘备的处境,大大高估了刘备的军事实力。

  • 第二他没有想到即使后来刘备成功夺取了荆州,后还是失守了,由于在荆州防御的问题上出了错导致隆中对战略实践起来非常困难。

  • 第三就是诸葛亮当时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刘备与刘表之间的关系不稳定,当时刘表虽然口头上与刘备达成一致意见,可是两人在内心是没有扭成一股绳的。

隆中对在当时来说确实是没有什么太大的缺点,只是诸葛亮忽略了很多细节,导致后来不仅损了几个大将还导致与东吴之间的盟友关系破裂。隆中对的战略设计问题

1. 隆中对战略构想

诸葛亮认为当时的天下形势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了一定的优势,然而与袁绍相比,曹操虽然可以克制袁绍,但是并非是天时地利人和,而此时曹操拥有百万雄师,所以不可与曹操正面相争斗。诸葛亮认为孙权在江东盘踞已经有三代了,而且江东易守难攻,所以也不可以与其相争斗,只可以作为外援,当为盟友,也就是联东吴孙权抗曹魏。

此外,诸葛亮认为隆中对的战略重心就是荆州,荆州无论是对于东吴还是对于曹操来说都是军事要地。

其次在拿下荆州之后,第二个重要的地方就是益州,益州是曾经高祖皇帝成就帝业的起家之地,而且人杰地灵,必定可以寻求一些能人志士来相助刘备,因此诸葛亮认为刘备在夺取了荆州之后下一个目标就是益州。

而在政治上则与东吴结盟,与西部的戎狄和平相互,与南边的夷人好好相互,内修政治。在夺取荆州之后选择得力大将从宛、洛进军夺取益州。如此以来就可只待兴复汉室。隆中对的战略设计问题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认为曹操不可小觑,曹操能够在处于弱势的情况下打败袁绍说明曹操拥有很多智囊团的,如果先与曹操争锋肯定是讨不到便宜的,自己就会处于弱势。诸葛亮认为刘备可以避自己的弱势,和东吴联合由弱势变为有利。

从隆中对整体战略构想来看诸葛亮给刘备的是长远目标,而短期的就是蓄势待发先取荆州,之后让孙权看到自己的能力,孙权才会有可能与刘备联手。在隆中对实践的前期,这个战略也确实给刘备带来了很多好处,以至于在后来让刘备一举成为与东吴曹魏鼎力的蜀国国君。

只是由于诸葛亮没有预料到关羽失守荆州以至于整个战略都发生了变化,蜀国一时之间由三足鼎立中的优势变为劣势。如果荆州没有失守,那么这个隆中对在那样的形势下确实是一个理想的军事战略。

综合分析,隆中对战略构想有两个阶段:

  • 第一个阶段就是夺取荆州进而打通入蜀地的通道;

  • 第二阶段就是连吴抗曹,跨有荆州益州。

这个构想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对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重要借鉴意义,而且现在很多商业集团公司都有将这个战略构想用来应对经济交易中出现的商业问题。隆中对的战略设计问题

2. 诸葛亮的隆重对战略为何会失败:失荆州是一个转折点

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构想实施到了后期,认为“天下有变”是后期战略实施的重点,而诸葛亮所提到的“天下有变”是指曹操内部出现了矛盾,他认为曹操内部出现了士人反叛,这个是一个打败曹操的契机。

可是后来这个所谓的天下之变被诸葛亮给否定了。再有就是到了这个构想实施的中后期,诸葛亮并没有长期在刘备的身边,刘备当时陷入了荆州和益州不可以都占据的选择中,荆州是刘备不愿意放弃的,因此才有了后来的夷陵之战。

而在夷陵之战中,东吴用了陆逊抵挡了刘备的进攻,孙权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委曲求全向曹操求和,这点是刘备当时所没有料到的,就这样夷陵之战刘备大败,而蜀国的实力也受到了重创,夷陵之战是继关羽失守之后蜀国又一次遭受到的重创。

而东吴能够占领荆州,其实当时荆州已经成为了东吴所左右的势力范围,荆州失守在所难免,由于荆州失守导致隆中对战略被打乱。

因此就这点,史学家将隆中对无法实施的原因归结在刘备的身上,刘备并没有认真实践隆中对战略构想。史学家杨德炳认为隆中对的一大缺点就是没有考虑到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度多高,虽然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请下山,但实际上诸葛亮在蜀国的地位并不高,直到后来的白帝城托孤之后诸葛亮的地位才有微微的提升。

到了北伐前期诸葛亮也才看出东吴其实在早先时候也是中意荆州的,也是在打荆州的注意,这点诸葛亮没有分析到,东吴对荆州也是有战略的,导致后面刘备夺取荆州之后对东吴分防备不够。再者就是刘备并没有太大的远见,存在一定的割据心理,而且后面受到了关羽被杀这件事的影响,贸然发动了夷陵之战。这些都是诸葛亮没有预料到的人为因素。

最后一点就是诸葛亮将所谓的“天时”寄托在曹操的内部纠纷,可是曹操内部并没有出现大的叛乱。刘备在夺取荆州的问题上也没有做过多的考虑:

  • 一是没有考虑到在赤壁之战之后,东吴的势力已经渗透到荆州了,不久之后荆州的军事支配力量已经被东吴所掌控;

  • 二是刘备没有注意到隆中对战略构想中最重要的阶段,荆州不可失守,可是刘备当时率主力军直接进入巴蜀,而留下关羽镇守,而关羽性情不稳,所以失守荆州是自然的,刘备的主力不在荆州,东吴是有机会夺取荆州的。隆中对的战略设计问题

诸葛亮在荆州时候刘备病死之后也知道当初的隆中对在当时已经被打破,所以有意打算放弃夺回荆州,和东吴重归于好,至此,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也发生了转折。

荆州为何在诸葛亮看来是整个战略构想的重中之重呢,其原因是刘备当时可谓是一穷二白,光有意志而没有军事实力,只是凭着和刘表的那点关系也是无用,刘备当时最需要的就是一块沃野千里物产丰富的宝地来发展,荆州一失守,刘备以后再想卷土重来也不大可能。

还有让诸葛亮没有想到的是,刘备在进入巴蜀之后手下的谋士比如庞统等人建议刘备放弃荆州专心治理巴蜀,而刘备并没有听信,坚持遵循隆中对的方针。

就在这时三足鼎立的局势已经在慢慢发生变化,隆中对当时被诸葛亮提出是根据当时的军事、经济、政治等方面综合考虑而得到的,可是就当时的形势,明显是与隆中对所需要的环境相差很多的,可是在刘备看来三顾茅庐时的隆中对战略构想是不变的,完全没有必要调整战略。

和东吴在处理荆州的问题上处理不妥当,导致联盟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和东吴无法真心联盟,自然就会危及到隆中对战略构想的后期实施。这个时候是有必要调整战略部署的。

可是刘备却死死抱住初始的隆中对。隆中对还有一个条件,就是不可以缺少诸葛亮的指挥和根据时局来调整战略,就像修正方向一样。可是在荆州失守关羽战死之后,诸葛亮与刘备之间的君臣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刘备向东挺进,诸葛亮明知道那个危险的,但是没有劝阻刘备,因为刘备当时对诸葛亮并不是信任有加。隆中对的战略设计问题

3.结论

隆中对最大的缺点就是忽视了局势的变化还有忽视了东吴对荆州的野心。再者就是现实环境和隆中对实施所需要的环境差距很大,刘备的性格和隆中对战略构想发挥出其作用也是有一定的关联的,可是刘备比较顽固,没有因地制宜的调整战略。

谢大圣邀。何为《隆中对》?其为中国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去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时的谈话内容 (促成三国鼎立的战略决策)。“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隆中对》展示了诸葛亮极其敏锐独特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才能,不失为千古名篇,中国大众可以不熟悉《隆中对》,但有几人不知道“三国”那点事?!古往今来,文人学者大多对《隆中对》的见解表示推崇认同,但由于历史局限性和天下大势的限制,难免有缺陷。我简单归纳有三:首先,《隆中对》在整体思路上有问题。率兵征战,攻破城池最佳方式是“不战而屈人之兵”,《隆中对》主线贯穿的是“先战而后求胜”,连年征战乏力,苦不堪言,最后导致蜀国覆没。其次,《隆中对》在选择起势地理位置不太有利。我国历史上,几乎所有在蜀川之地建立政权的都十分短命,诸葛亮却以蜀川为根据地,正因加此,诸葛亮六出祁山都无法成功。第三,战略布局和主导战术上存在缺陷。兵法讲究集中优势兵力,战胜分散之敌。伟人毛泽东在分析《隆中对》失败原因时,曾指出:“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细想,既要掌控荆州,又要结好孙权,天下哪有“刀切豆腐两面光 ” 的好事……应该看到,从一开始《隆中对》就存在不足,事后诸葛亮也未能及时弥补修正,蜀汉政权怎能不亡于历史必然之中?尽管《隆中对》在三国演义中存在不足,但瑕不掩瑜,仍是历史留给今天的极好教科书。

正文完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