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老话形容权臣,叫「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当年的霍光就是这个处境。
霍光的主要经历就是被武帝钦定为辅政大臣,昭帝临朝十三年崩而无嗣,霍光再次寻立新帝,此时三位托孤重臣中,金日磾已去世,上官父子则因谋反伏诛,霍氏一门权倾朝野。霍光先是选择了昌邑王,27 天后又废掉,再后就是迎立宣帝。昭宣之际,汉祚若缀旒然,霍光匡扶社稷有功,因此入麒麟阁。
但是他有几件大事办的不周全。
1. 权倾朝野,势高震主,不知进退。
昭帝皇后是霍光外孙女,欲令皇后擅宠有子,霍光严禁后宫其他女子与皇帝发生、轮流发生正常男女关系。
昭帝临朝十三年崩,无嗣。霍光与他无嗣的命运有很大关系。
宣帝既定策功,加封光以二万户,侯者五人,关内侯者八人,而霍光居然就「岂因祸福避趋之」地接受了!后来汉家还出现过一次日封五侯的事情,再后来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
赏罚为君王二柄,事情闹到这个程度,以后还拿什么封你,是皇帝说了算还是你说了算?霍家后来闹到鸩后谋逆的份儿上,可谓是由来以渐。霍光不知进退,长期擅权,致使主上不君,臣下不臣,这就是「暗于大理」了。
2. 废长立幼,私心过重。
昭帝死后,霍光继续寻立新帝并行周公事,放着武帝子广陵王胥不管,偏要废长立幼、选择武帝孙昌邑王贺。废长立幼本身就不合规矩,他日一旦有人秋后算账,你霍光怎么辩解?这就是不学了。
钦定完了不说,27 天后又废掉!自打自脸打的啪啪啪的,身居高位却不能识人,已经是「无术」之一端了。昭帝朝初,霍光曾经对丞相车千秋说:「今光治内,君侯治外。宜有以教督之,使光毋负天下。」这话难道该是为人臣者说的吗?霍光之陋于规矩,昭宣之际整个统治阶层的微妙平衡,于此可见一斑。霍光不是图谋篡位的人,但他的言行太容易让人做文章了。前次昭帝幼时,霍光就被污谋反,那么霍光行事的失大体、乃至于霍氏一门的显赫到什么程度,也是不言自明的了。
后来又立宣帝。待宣帝谒见高庙时,见了霍光竟「若有芒刺在背」。宣帝难免会想,霍光能立一个皇帝,未尝不能再立一个,更何况他还废了一个,谁知道会不会废了我。「王与马共天下」的事情,可谓是在昭宣之际提前预演了。
3. 治家无道,宗族骄奢放纵而不能治
所谓「学」者,不外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老婆都匪了,霍光却一点也管不住,这就是不能齐家。家都齐不了,不正是不学吗。
霍氏之显赫骄纵由来以渐,麒麟阁上,「唯霍光不名,曰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姓霍氏」,连皇帝都不称你名讳了,你这算是相父还是宰衡呢?霍光百年后,宣帝掌柄大权,而霍氏一门又无人可制,灭门之事自是在预料中的。然而霍光自己却从未看到。
综上,说霍光「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有三重意思:
霍光曾废长立幼,又举动失体,治家无方,是真正的「不学无术」;
霍光不识进退,致使皇权有旁落之危,赏罚几不出君王,是真正的「暗于大理」;
宣帝欲施仁政,革吏法刻深之弊,又念霍光功高,不愿秋后算账,在后来的霍氏灭门中对霍光所起的作用从轻定性,真要让张汤之流查办,就不是这个样子了。
班固这么说,看似贬斥,毋宁说已经是在为尊者讳了。
我对这个“不学无术”有不一样的理解。因为这个词流传至今参杂了太多后人的理解,用法含义有了变化,和班固的愿意已有了不小差异。
除了霍光,班固还说过两个人“无术”,一个是灌夫,另一个是申屠嘉。灌夫的故事大家很熟悉,我们就来看一下申屠嘉。
申屠嘉是五朝元老,文景时代的宰相。文帝的时候,有一次申屠嘉晋见,直嗤弄臣邓通不讲君臣之礼。文帝就当面庇护邓通。申屠嘉又把邓通招到相府,要治他的罪,可邓通早已求过皇帝。文帝派了使者到相府,命令他放人。结果申屠嘉没能把邓通怎么样。
景帝的时候,晁错受到重用,申屠嘉很不服气。他得知晁错把宗庙的墙挖穿了,就以此弹劾他。没想到事先被晁错知道了,早已报知景帝。景帝就说:“晁错凿开的是外墙,不是真的宗庙的墙,并且是别人居住的地方,况且得到了我的允许,晁错没有罪。”结果申屠嘉回去就气死了。
班固评论说:“申屠嘉可谓刚毅守节,然无术学,殆与萧、曹、陈平异矣。”“无术学”,就是说他不懂权术,不知道怎么对付政治对手。
灌夫也是这样,他说灌夫“无术而不逊”,也是他在田蚡宴席见所做的事完全不讲权谋。
在那个时代,“术”还是比较特指的,就是“方法”的意思,尤其是法家“法势术”三家深入人心,单讲一个“术”就是指权术。
霍光“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是说他妻子的事情。
汉宣帝继承皇位以后,立许平君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显想把自己的小女儿霍成君嫁给刘询做皇后,就买通女医下毒害死了许后。此事霍光不知道如何处理,完全被他老婆牵着鼻子走,终于酿成大祸,在他死后三年,全族都被杀掉了。
这就是班固说的:“然光不学无术,暗于大理,阴妻邪谋,立女为后,湛溺淫溢之欲,以增颠覆之祸,死才三年,宗族诛夷,哀哉!”
所谓“不学无术”,就是指他管不了自己的老婆,不知道怎么样使用权力。
今天我们说“不学无术”,是指一个人什么都不会,这个意思已经有很大的变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