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北半球哪个版本有关宁铁骑

12次阅读
没有评论

来和大家聊聊这个“关宁铁骑”。

其实,在明清辽东战场上,并没有什么“关宁铁骑”的说法,这个称呼是内地人这么叫的。
16 世纪北半球哪个版本有关宁铁骑

明末时候,由于大明王朝境内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狼烟四起,而地方上的武装战斗力不强,镇压起来非常困难,大明朝廷就从辽东边防线上抽调了一批精锐骑兵部队回来,由曹文诏率领,参与对农民起义军的镇压。这支部队十分凶悍,打起农民起义军来,如风卷残云一般,用“以一当十”四个字来形容,毫不过分。由于他们来自于关宁防线,内地军民就把这支部队称为“关宁铁骑”。

然而,并不是辽东防线上的每个骑兵战士都是关宁铁骑,真正的关宁铁骑的身份其实是私兵。

咱们来说说关宁铁骑是如何产生的。
16 世纪北半球哪个版本有关宁铁骑

明朝建立之初,军队搞的屯田制。在驻守之地成立卫所,给军户们分给一部分土地,这些军士们就即耕且战,子孙世世代代为军人。

最初的时候,军人们的日子还算过得可以,除了屯田收获,还能向国家上缴余粮,这就是“籽粒”,用来养活那些卫所的军官。

明朝的军力布署的原则是“居重驭轻”,就是京城周边重兵布防,装备精良,训练严格,主要就是“三大营”,这是明军的主力。再加上轮调一部分其它部队拱卫京师。京城周边的兵力是全国三分之一强。

边防军数量次之,装备比较差,火器很少,战斗力较差。所以明朝对外的策略主要以防守为主,根本就没有开疆拓土的实力。

地方上的守卫部队是最弱的,兵力很少,装备很差,维持地方治安都比较勉强,更不要说打仗了。

为什么要这么干?稍微有点头脑就能一眼看穿,不就是为了防止军人造反吗?

开始这样也能勉强支撑,但发展到后来,就不行了。
16 世纪北半球哪个版本有关宁铁骑

大家都知道,明朝有个藩王制。朱家的皇子皇孙们受封,散布于全国各地。朱元璋规定,这些崽崽们全部都由国家负责养活,从摇篮供给到坟墓,待遇非常高,最低的也相当于明朝的四品官。这些崽崽们不需要做任何工作,不做官,不从军,不经商,不服差役,也不向国家纳税,他们犯了法,也不受国家法令的约束,地方官无权处治。

待遇好,那就生孩子越多,家里越富。国家法令约束不住,就多干违法犯罪的事,反正地方官也管不着。

他们拥有的土地不需要交田赋,于是,这些猪崽崽们就大量繁殖,还恶事做尽,他们与地方上的官员和豪强富商互相勾结,侵占良田,夺取资源,霸占山林矿产,为非作歹,欺男霸女,甚至当强盗掳掠来往的客商。

不但侵占老百姓的田地,还把触角伸向了军队的屯田。

这么一来,军士们的田土减少,养活不了自己和家人了,为了活下去,军士就大批逃亡。

明朝的军人地位很低,被朝廷当驴一样使唤,除了驻守维安,还常常被官府和朝廷拉去做工役。

明朝修宫殿,高官建府宅,衙门搞劳动,都要把这些军士们拉过去干活。

苦不堪言,军士就纷纷逃离原有的卫所,屯田制就被破坏了。

遇上了灾年,活不下去的农民到官府求赈济,到朱家皇族那里乞食,被拒绝,为了吃口饭,无奈就要聚众抢粮。农民起义就爆发了。

咱们前面说过,地方上的军队战斗力不强,兵士们又纷纷逃走,兵员不足,装备又差,完全镇压不住,本来几十几百人的闹事,很轻松就占州据县,夺取重镇,就演变成了成千上万人的起义。

朝廷为了平息起义,只好另外招兵买马,这就需要钱粮。钱从哪里出,还得从农民头上盘剥,这叫“剿饷”,但这么一来,本来勉强能活下去的那部分农民也活不下去了,干脆跟着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他们一起干。

这就是个解不开套的死循环,愈演愈烈。
16 世纪北半球哪个版本有关宁铁骑

地方上是这样,咱们来看看边防线上的军队。

屯田制被破坏了,军士逃亡,再要用兵,卫所屯田就变成了募兵,这是要花钱的。但是大明王朝非常腐败,而藩王们和那些皇子皇孙们又占据了国家大量资源,朝廷征收上来的钱少得可怜,给边防军的军饷也日渐拮据。

即使是这样,朝廷批下来的军饷也很难如数落实到军士个人。往往是内廷宦官们,朝廷分管的要员们,负责发饷的官员们层层克扣剥皮,到了重镇边将总兵们的手中,能落下三分之二就谢天谢地了。

钱到了边将手里,没有几个籽儿了,这点钱怎么花?能不能平均分配呢?

给明朝当将军真难,要打仗,再守边,要养活一堆人,还要保障军队有战斗力,这点钱怎么分配是个学问。

如果平均分配,功多功少,战斗力强战斗力弱都拿一样的钱,那大家都很少,装备也无法提高,士气低落,战斗积极性得不到激励,战斗力就无法保障。

而且,你这样分配,你手下怎么能有忠诚于你的那部分人?

为了解决,边将就倾斜天平。忠诚于自己的,身体强壮的,战斗勇敢的,战斗技能高超的,单独组成一军。这支部队待遇很高,足粮足饷,配备精良战马,严格训练,加强装备。而其他的弱兵只要能勉强活下去就行,到了战场上也只能充个门面,做个配搭。

边将这样做对不对?按法令来说,不对,但就手中的资源和战争所想达到的目的,你不这样干怎么能行?

所以说,明朝边将克扣军饷,也是无奈之举。现在有些人责备辽东军扣饷,真是些大言不惭的蠢货,军队要交到他们手里,早特么被敌人全部活埋了!

要骂就该骂无能的皇帝,贪得无厌的朱家子孙,腐败的朝廷。

就是在明朝这样的军制和形势下,催生出“关宁铁骑”这种特殊的产物。
16 世纪北半球哪个版本有关宁铁骑

关宁铁骑是怎么组成的呢?主体上是边将的亲属、家丁、仆佣,但也并非全部都是汉族人,其中还有相当数量的蒙古人,甚至女真人。

为什么会这样?

首先,打仗要求军队要忠诚,令行禁止,那么主体上有亲缘属从关系是这部分人肯定是最可靠的。

其次,所要对抗的敌人是满族八旗,那是相当厉害的,要想与之对敌,战斗力和战斗技能当然最重要。满族敌人七岁就能骑马,而蒙古人五岁就骑马。满族敌人五岁就能射箭,蒙古人三岁就能打猎。敌人强,想赢,就要比他更强才行。

但是,我们要注意一个问题:对面的后金八旗能不断扩充自己的队伍,明朝的边将行不行?

不行啊。归根结底,这支部队的私兵性质决定了明朝边将不敢、也不能有效扩充。

养个三五千人可以,你再多了试试?都用不着敌人来拾掇你,大明朝廷就能把你拿筐筐吊进城去,三千刀剐了你。

没办法啊。

真正的关宁铁骑,是个总称,是各个边将的私兵的集合体,以前都集中在辽东防线上。但能够调动这支部队的大员不多。李成梁算一个,他那时候已经有了关宁铁骑的雏形,袁崇焕勉强也算一个。
16 世纪北半球哪个版本有关宁铁骑

袁崇焕死后,这支部队一分为三:

1. 前文说过,曹文诏带着一部分关宁铁骑入关参与镇压农民起义,他所部大约有三千人。后来曹文诏中伏战死,这支部队残余部分随其侄曹变蛟,后在松山大战中被清军歼灭。

2. 镇守宁远的吴三桂手下有三千多人。这就是当李自成直逼京师,崇祯想调吴三桂回京,把吴襄叫来,问他有多少人马,吴襄说有五万人。崇祯担心挡不住李自成,吴襄又说实际上能战的部队只有三千多,崇祯更担心了。而吴襄却信心满满地告诉崇祯,就凭这三千多兵马,就足以把李自成几十万人扫平。

吴三桂投清以后,这支部队跟随吴三桂从北打到西南,屡立战功,后编入汉绿营军。

3. 镇守锦州的祖大寿拥有这支部队的最多数,开始约三千多人,发展到后来,应该有将近五千之数。松锦大战中,祖大寿所部被围困锦州,历时近三年。洪承畴率明军主力十三万人前去救援,被皇太极几乎全歼。祖大寿内粮断绝,外援不至,获悉洪承畴被俘,祖大寿开城出降。

祖大寿这支部队后来被编入清军汉八旗。

正文完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