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末的春节感觉比现在热闹多了。那时的农村只要一进腊月就开始准备过年的食材,我们这有熬糖的习俗,熬红芋糖必须提前泡大麦芽,是个很繁索的事情,熬的时候是从白天煮红芋开始到熬成糖要到大半夜。那时候农村很清贫很少见到家里有十元的人民币,母亲距过年几十天前就开始用自留棉花织布给我们娣弟们赶制新衣服。那时自已织的布很粗厚,多么羡慕富一点人家的孩子穿的是买的洋布做的衣服,那时的什么卡叽布,条子绒才几毛钱一尺,在当时都成了我们兄妹们多年的奢望。那时虽然很贫穷,长辈们在过年时却没有感到困难的样子,左邻右舍相互交流着年货的准备情况,小孩子们提前几天穿上新衣服自然分年龄段聚成一群一群地做各种土游戏。最难忘的是自已小时候,每年除夕夜都半夜起来找一群伙伴,看谁家放鞭炮就朝谁家跑去捡烂掉未响的,到天明看谁捡的多。太阳出来后,大的大的一群群,小的小的一群群去长辈里拜年,满村的长辈都要拜。长辈们准备了渐新的一角币,只发十岁以下的每人一张,近亲的就多发 2 张。那时候过年只要进了腊月十五到正月十五鞭炮声会一直不断,不过十五感觉大人们也什么事也没有都聚在村子里说着过去一年的经历,谈着新的一年的计划。过了十五年味才会慢慢地淡去,大人们都各忙各的去了,小孩也都开学了。
关于过年的味道,好像只存在于记忆当中了,尤其对 70,80 后来说,从小生活在农村过年是一种种味道的叠加和诱惑。
第一种味道就是鞭炮的硝烟气味,鞭炮在过年的时候是比较常见的,大家都玩过,一种是小作坊里面生产的鞭炮,用报纸卷的,咋起来震耳欲聋。还有一种就是摔炮,摔到地上才会炸开它里面是用石子和炸药做的。小时候特别喜欢闻浓浓的硝烟味道,不管是鞭炮还是摔炮,轰的一声炸开之后,我们小孩都喜欢争着去闻它的味道。
第二种味道就是饺子的味道,不管是素饺子还是肉饺子。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这么好吃的饺子,母亲喜欢包韭菜鸡蛋的,在油锅里煎出来的鸡蛋,金黄色香气四溢和剁碎的韭菜,包在一起,有一种非常清新的气味,让人垂涎欲滴。
第三种味道就是炸油锅的味道,快到过年的时候,家里都会准备一大堆主食,因为农村有讲究,每到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炸油锅,就是做一些油炸食品,储备起来。所以到了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弥漫着炸油锅的味道。
第四种味道就是春联淡淡的墨汁味道,小时候的春联要先裁红纸,再到万知,然后村子里面写字写得好的先生会一条条的写好送到每家每户。有人会出钱买,也有人会要,我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一块砚台,是用石头做的,家里的春联都是爷爷自己写的。
小时候到了除夕的夜晚,大家在一起吃年夜饭,看看春晚热热闹闹,坐在一起,年味十足,到了,现在基本上就是玩手机,看春晚,玩着手机走亲戚也玩手机,吃饭的时候也玩手机,再也找不到小时候年的味道。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