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的人,选择在大城市奋斗还是回家乡安逸生活呢

20次阅读
没有评论

哪有什么选择困难症,只是你不敢改变

写在前面:决策心理学认为:人在面临选择时,通常会采用“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所谓的满意原则,就是人会从自己最熟悉的待选项开始逐一进行考察,如果考察到一个满足自己内心标准的选项,就会采纳这个选项,其它选项就废弃了,而不是对比所有的待选项,然后选出其中最好的。

———-《精进》采铜

斯坦福商学院的教授迈克尔·雷在其《成功是到选择题》一书中写道:如果一个人,处处以最高目标为原则,必然能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决定。那么“最高目标”是何种目标呢?它不是大众意义上的远大的目标,而是最终会对自己产生意义与价值的目标,而这个目标正唤醒了你内心的一种深度渴望。

对于选择来讲,做选择的不是自己,也不是自己内心的驱使,而是一种既定的标准,是受到惯性思维约束的选择。对于标准的选取在《孙子兵法》中有这样一句话:“求其上, 得其中; 求其中, 得其下, 求其下, 必败。意思是说给自己制定一个高目标,最后的实现是中等的结果,给自己制定一个中等的目标,那么最后的是一种较低的结果,而一开始就给自己以低标准要求自己,最终结果必定失败。对于一个成熟的人来讲,他的标准是来源于内心,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的标准来源于环境。

在一个人处于困顿期的时候,好像做的任何决定在他眼里看来都是错的,因为困住我们的不是外界的现实,而是自己的习惯,过往的经历还有自己长久以来的思维惯性。这些惯性思维模式,好像在我们的大脑底层设置一种隐藏的选项,所以在我们选择的时候,会自觉地选择这些隐藏的选项,而忽略那些“可能的选项”。

采铜老师在《精进》一书中,定义了“可见选项”与“可能选项”。

可见选项:从我们个人经历,习惯以及思维惯性下对于当时情景,不进行大脑思考做出的选择,可以说是一种偏见。

可能选项:是指对某项选择的潜在可能性,需要自己的思考,探索出来的一些解决方案。

当下次我们陷入困顿时,可以列出自己的“可见选项”与“可能选项”,才解决困扰自己的问题。首先,找出自己可见选项中的“隐含假设”,之后在“隐含假设”中找出带有偏见的因素,进行合理的改进,最后重新思考,形成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在上述基础上列出可能选项。

我的一个朋友小野,毕业在家乡的小城镇找了一份很清闲的工作,很规律朝九晚五没有加班。但是她总觉得自己被局限在小城镇里,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她说:她想找一个可以发挥自己职业技能的工作,真正用得到自己的工作。她总说她自己没有任何的专业技能,更何况自己本身的专业也不怎么样,去大城市无法生存,但更多的是懦弱,没有自信。

根据朋友小野的例子,我们可以找出她的隐藏选项:第一,走到大城市才有好工作,第二,在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中就能学到技能,第三,不敢迈出第一步就是懦弱。

针对隐藏选项我们找出她的解决方法,第一,在自己的工作单位中选择内部的调换,第二,可以选择一些线上线下的技能培训课程,来提升自己的技能,第三,慢慢选择从尝试一个小改变开始,比如每天看一节 TED 演讲。

在《精进》中采铜为我们列出了常见的四种隐含假设,这些假设常常根植于我们思维深处。

第一个是“赛道假设”,认为人生就是一场比赛,在与他人的竞争中来度过此生,而这一类型的人常常会陷入内心的恐惧当中,不敢努力,不敢尝试,在人生的赛道上唯唯诺诺的行走。

第二个是“低关联假设”,认同这种假设的人,总觉得自己学过的,做过的种种事情都是独立存在的,根本没有关联可言。很多人小时候喜欢音乐,像弹钢琴古筝,大了之后,就不在去学了。但是他们不会想到,学音乐对大脑的帮助是贯穿于一生的。

第三个是“固定性思维”, 就像我们在上文中讲到的惯性思维一样,他们总是会以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来看待自己的能力,一处于困境,就抱怨自己抱怨环境,从来不去想努力过后会如何,一次挫折就磨灭了继续下去的动力。

第四个是“零和博弈”,尤其出现于人与人的竞争当中,总是会寻求自己的利益所在,要么是你赢,要么是我赢,但是从不会选择第三个选项,双赢模式。

针对上述问题采用这三种框架结构

1.目标悬置,这个框架模式出现在很多的书中,在此不一一赘述

我们列计划的时候,总会给自己立很多个 flag,那么对于目标的实现就会有两种实现模式,一是并行模式,也就是 A 和 B 一起做一起执行,二是串行模式,先做完 A 才可以做 B。这两种模式,总是让我们在完成目标的时候感觉“鸭梨”山大,而目标悬置,就可以很好地执行多个目标。

目标悬置,意思就是让我们把自己的目标放一放,但不是停止不做,只是给这个目标设立了一个“暂停键”,暂停可以是几天几周甚至几年,在暂停的这些时间里,你可以去做其他的 B 目标。

2. 能力嫁接,能力迁移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无法将兴趣与工作混为一起,在我们眼中与兴趣与工作是一种对立面。正是因为我们没有发现兴趣与工作的关联性,才会让我们觉得工作与兴趣会产生冲突。虽然某项能力在与之对应的工作中才会产生效益,但是不妨转换思维,试试能力迁移。在下次任务无法行进的时候,挖掘一下你现有能力各种可能性。

3. 特性改造

在我们传统的思维模式下,总是被动的接受,被动的工作。那么尝试转换一下角度,换一种思维来看待工作呢?改造我们的工作特性,比如任务的分配模式,挑战时间的管理,改变工具的使用模式。举个例子,小白很喜欢用思维导图进行思考归纳,那么是否可以试试给同事或是领导在汇报工作的时候,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这样不仅会得到领导的赏识,连同事都会对小白刮目相看。

特性改造我自己总结了一下,就是把自己的爱好转化为思考工具,将这项新的思考工具用到自己的身上,在推广到大众。而改造的特性是一种把“消费型”兴趣转变为“生产型”的兴趣,就像我们平时的看电影,在看完电影之后,可以写影评进行更深度的思考分析,再把自己的内容与别人分享,就是一个很好的生产型兴趣行为。

纵观我们的整个人生,每一个选择可能都会改变我们成长之路的既定方向,也可能这个选择在几年后又带领我们回到了原点。当然在整个人生中看,我们的选择是可以被改变的,产生的影响也不一定是一成不变的。 在这个视角下,人生就是被一幕幕的选择堆积而成,有选择就会有遗憾,会失败自然也会成功。人生就是反复被打破,又反复被重构,当然很多时候我们会做出错误的抉择,但是我们依旧会有新的选择降临,因为不断地解构结构才是人生。

如果人生就是一本厚重的书,你是人生这本书的作者,那么你会怎样书写人生这本书?

!首先按时下正能量的看法,应在大城市拼搏。因为年轻,年轻就是资本。再从多角度分析也因到城市拼搏,年轻适应能力强,思维也跟的上城市的节奏,年轻不拼搏到老了要后悔。大城市机遇多人脉广,相比农村,大城市要发达很多,年轻人就要在这样的环境不断的锤炼自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那怕受气都很正常,因为这时你还不够强大,你要学习的东西很多,社会上的知识,学校里是无法学到的,能力、技术,知识、毅力、人脉等等都是在考验每个人在大城市的生存能力。只有在这样的环境磨炼出来的人,人生才更有意义,生命也更精彩,也更能适应社会。当儿孙满堂茶余饭后时还可以给他们讲讲自己的人生经历,趁机也开拓他们的视野,那时你就觉得,你的年轻没有白过,甚至还可以有些骄傲,这样岂不是更好吗?

正文完
 
评论(没有评论)